(改革開放40年·同心圓) “欒瘋子”的科技創業故事:做“難事”不做“快事”

中新社北京12月10日電 題:“欒瘋子”的科技創業故事:做“難事”不做“快事”

作者 邢利宇 王捷先

“在網上我的綽號是‘欒瘋子’,因為我的産品設想之前大家都認為是不可能的,異想天開。如今,這些設想已經成真。”北京金和網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關村電子商會會長欒潤峰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講述了他與中國改革開放緊密相連的個人成長、創業創新故事。

1980年,欒潤峰考入大學,成為國內第一批電腦專業的學生之一。畢業後,欒潤峰回到江蘇常州工作。

上世紀90年代,欒潤峰果斷“下海”創辦公司,方向依然是老本行——電腦資訊技術服務。“當時會搞電腦和軟體的人才,真是太少了。”欒潤峰回憶説,當時除了個體工商戶,所謂民營企業通常“挂靠”體制內。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後,民營企業逐步放開手腳,從1994年到1999年,一批有實力的民營企業發展起來。欒潤峰的企業算是其中之一。

“常州以電腦資訊化註冊列印出的第一份工商營業執照就是我們公司,註冊系統軟體也剛好是由我公司開發的”,欒潤峰自豪地説。

此後,欒潤峰在江蘇省用同一法人身份註冊多家公司,“我把蘇南市場連成片,社會上也開始有了‘市場’的概念”。公司迅速發展壯大,欒潤峰認為,除了資訊技術服務的“硬體”支撐,還有賴於“管理”這一重要“軟體”支撐。

1999年,欒潤峰來到北京,與中關村結下不解之緣。

2003年起,欒潤峰創立的金和網路投入研發手機軟體平臺。如今,其公司在軟體平臺方面擁有的發明專利130多項;在辦公自動化,協同管理平臺都保持市場佔有率領先;在移動網際網路領域,研製APP超過130多萬個,佔全球在用APP的很高份額。

當選中關村電子商會會長6年,欒潤峰觀察中關村從技術貿易場所到科技原創聚集地的變遷,所遵循的發展原則是不做“快事”、只做“難事”,這與他的理念不謀而合。“中關村集合的是國際性事業和前瞻性思考,支援創新、允許失敗。與很多産業園或孵化器不同,在這裡首先看重産品的創意和技術水準,而不完全是財務收入。”

“中國的高科技領域從‘跟著學’到慢慢‘獨立走’,如今在某些方面開始‘帶著走’,這是一個‘痛並快樂著’的過程。”他説,在改革開放的“不惑之年”,國家和社會應進一步認識到對核心技術投入的必要性。

談到未來,欒潤峰表示,將與改革開放一道“再出發”,用科技力量改善和服務社會民生。據介紹,金和打造的餐飲平臺,目前已在中國近60個城市落地運作。

欒潤峰還將目光投向智慧城市治理方面。用金和的生成與聚合發明專利,為城市的行政管理部門研製應用,並聚合成平臺;市民通過手機APP辦理相關業務,以提高行政效率和管理能力。更遠的將來,他希望用核心原創技術引領世界,為更多社會民生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