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都“從娃娃抓起” 娃娃快被“抓”壞了!

時間:2018-11-13 20:45      來源:半月談      作者:蔣芳 胡林果

孩子們在學習面塑製作 牟宇 攝

導讀

傳統文化進校園、救護知識進校園、稅法進校園、禁毒進校園、防治艾滋進校園……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陸續有100多項相關工作試圖進校園“從娃娃抓起”。在一定程度上,這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若各個部門都拿著文件、扛著大旗,以“積極響應上級要求”為名,通過各種渠道,把自己的一攤工作擠進課表,甚至對學校下任務、定指標、搞檢查,校園的負擔必然日益繁重,孩子們也將疲於應付。

當下,各種進校園活動仍在不斷加碼,似乎成了一些地方重視某項工作的標配。對此,我們不禁要問:校園真的是想進就能進?進校園的標準又該由誰來制定?

“從娃娃抓起”成了一把萬能鑰匙

家長準備原材料、幼兒園老師畫好圖形、大班的孩子顫顫巍巍地拿著針,多方“努力”之下,一件刺繡作品誕生。這是半月談記者在廣東某幼兒園採訪非遺進校園時偶遇的場景。幼兒園為了開展學前刺繡這門特色課程,讓孩子們從3歲開始學習刺繡,並要求每個老師都要掌握刺繡技能。

福建省教育廳2018年發文,將心肺復蘇急救自救知識和技能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半月談記者查閱文件發現,該計劃不僅要求初中生掌握心肺復蘇技能,小學生也要了解心肺復蘇流程。在個別省份,120急救護士甚至走進幼兒園,現場教授氣道異物梗阻急救法,普及徒手心肺復蘇。

教育界人士認為,有些活動、項目進校園確有必要。廣州中黃外國語小學副校長李春説,教育有很重要的職能,就是將“種子埋下去”,讓孩子産生進一步了解的慾望。如今各個部門對教育都有要求,如環保意識、醫學常識、自救知識等,客觀上反映了政府、公眾對教育重要性的認知在不斷提高。

但過多過濫的進校園活動則讓不少學校頭疼。江蘇一位教育工作者顧志剛向半月談記者歷數自己接待過的奇葩項目:文明養犬知識普及巡迴宣講、秸稈禁燒系列活動、防範金融詐騙知識競賽……“每個部門都有工作要開展,都有文件要落實,學校好抓、孩子聽話,於是‘從娃娃抓起’就成了一把萬能鑰匙。”

“我們常常要面對不同部門扛著大旗,要求讓某項工作進教材、進課堂。”教育部教材局相關負責人説。

從2000年到2016年,教育部統計各相關部門印發文件或明確要求加強的專題教育有100多項。杭州某區教育局的不完全統計顯示,3年來接到各種與教育無關的臨時任務多達188件。

這部門,那部門,都想抓住娃娃手

半月談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很多工作單拿出來看都“勢在必行”,但要是都想擠進校園、拉起小手,卻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江蘇、廣東、北京等多地教育工作者抱怨,教材缺失、師資短板、學時有限,使許多進校園活動流於形式;而任務又都是“剛性的”,學校只能想辦法應付。

——師資不到位,臨時抱佛腳。

江蘇揚州一小學校長説,過去學校一開傳統文化課就頭疼,沒有教材課程大綱,老師都靠“東拼西湊”,有時候不得不蒐羅民間藝人。“有次我在路邊碰到擺地攤做竹編的老人,就請他來學校教了一課。”

廣州市越秀區一小學校長告訴半月談記者,非遺進校園有利於孩子們了解傳統文化,但現實中卻面臨師資難題。據了解,廣東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147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84人。“平均一個非遺項目國家級傳承人還不到一個,本身就稀缺的傳承人究竟又有多少精力、又能進幾個校園呢?”

——場面熱鬧、內容空洞。

廣州市黃埔區某小學今年9月剛開學不久就開始進行“推普周”的安排。憲法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明確規定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普通話,學校更是理所當然地成為推廣普通話、運用規範字的重要場所。然而,“推普周”看似聲勢很大,其實學校“就是在校門口、教室裏貼貼標語”。

該校校長表示,如今大城市中小學中普通話推廣程度很高,想讓小孩説方言都難,“推普周”的必要性不大。一定要搞,學校只能在看得見的地方多貼一些標語,形式大於內容。

某小學一位資訊老師告訴半月談記者,學校臺賬任務中很大一部分是各個部門進校園的任務。“有些就是拍個照片、錄個視頻、做份總結交差。”

——課堂容不下,任務帶回家。

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近年來不少五花八門的課外作業,不少來自於各個部門的工作需要落實,家長老師孩子都抱怨不勝其擾。杭州有老師吐槽:老師不生産作業,老師只是作業的搬運工!很多任務並非出自老師、學校甚至教育部門的本意,而是各級各部門都想從娃娃抓起,凡事都想進校園,都想小手拉大手。

教育專家認為,現在一説到社會問題,根源大都在教育,此方面教育的失敗,根源又都在兒童教育身上。這種邏輯下,什麼問題都指向教育,尤其是指向兒童教育。社會病都想給教育打疫苗,表面看是不尊重教育規律,骨子裏也是一種懶政。

尊重教育規律,杜絕形式主義

“從娃娃抓起”或許並沒有錯,但過多過濫、違背教育規律的進校園活動,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據了解,2017年,教育部出臺《綜合活動實踐課程指導綱要》,分類型、分學段推薦了152個活動主題,並對活動目標、內容、方式等做了簡要説明。這是針對一些學校感到活動類課程設計難度較大,不知道做什麼、怎麼做的現狀,提供的基本活動示例,不是要求學校“照單全收”。

實際上,各種行政部門的工作進校園,有的並不合理,是任意擴大自己的行政權力。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應該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簡政放權,進一步理順政府、學校和社會的關係,推進教育“管辦評分離”改革,政府是管理者,學校是辦學者,學校辦學效果應由社會來評價。

同時,要允許學校有不同的做法,少下剛性指標,不搞一刀切。南京夫子廟小學黨總支書記高小麗認為,傳統戲曲“進校園”目的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要會唱,而是要傳承傳統文化。圍繞這樣的目的,應允許各個學校有不同的做法。

首都師範大學教育技術係教授方海光建議,全社會普及要分層次,有些宣傳引導,可以通過家庭、社區滲透到孩子身上,不必要重復覆蓋。

分享到:
2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