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雪梨市文特沃思選區20日舉行聯邦眾議院補缺選舉,初步計票結果顯示執政聯盟丟掉一個關鍵議席,不再佔據眾議院多數席位,淪為少數派政府。

對執政聯盟而言,這同時意味著今後只能爭取獨立議員支援,才能在議會推動立法和躲過議會對政府的不信任表決。

文特沃思選區補選由澳大利亞前總理馬爾科姆·特恩布爾辭任議員引發。澳大利亞執政黨自由黨8月24日舉行議會黨團投票,選舉國庫部長斯科特·莫裏森為新一任黨首和政府總理。特恩布爾遭黨內“逼宮”失去總理職務,8月31日向聯邦眾議院遞交辭呈、放棄議員身份,脫離政壇。

澳大利亞聯邦眾議院設150個議席,由自由黨和國家黨組成的執政聯盟先前僅依靠一個議席的優勢,佔據眾議院多數席位。文特沃思選區補缺選舉因而尤為重要。

截至20日深夜,計票結果顯示,獨立候選人凱琳·菲爾普斯領先自由黨候選人戴夫·夏爾馬大約4個百分點。

與夏爾馬承認落敗幾乎同時,菲爾普斯告訴支援者:“朋友們,我們今天創造了歷史。”

這是自由黨117年來首次丟掉文特沃思選區議席。文特沃思選區先前一直是自由黨票倉。2016年選舉中,文特沃思選區三分之二選民投票支援特恩布爾。媒體分析,選民對自由黨內鬥、特恩布爾黯然下臺頗感不滿。

澳大利亞總理、自由黨黨首莫裏森説:“自由黨為幾個月前發生的事付出巨大代價,作為一個政黨,我們會再次崛起。”

莫裏森承諾,政府將一如既往運作並加強與獨立議員合作。

2010年以來,澳大利亞4名總理先後因為遭到“逼宮”而下臺。2010年,時任總理陸克文遭工黨黨內“逼宮”,由朱莉婭·吉拉德取代;2013年聯邦議會選舉前,陸克文又在黨內權力爭奪中戰勝吉拉德,奪回工黨領袖和總理職位。不過,工黨在2013年聯邦眾議院選舉中敗給自由黨與國家黨聯盟,托尼·阿博特出任總理;2015年,特恩布爾“逼宮”成功,接任總理。近期,特恩布爾又因“逼宮”下臺。(陳立希)(新華社專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