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2日下午,在江蘇徐州視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馬莊村王秀英的香包工作室,看到村民們手工製作的特色香包,連連稱讚“真不錯”“很精緻”。回憶起當時的情景,80歲的王秀英老人依然歷歷在目,“那天的情形,這輩子是忘不了啦。”

“習總書記來到我們這個巾幗手工加工點,看望我們這些製作特色中藥香包的姐妹們,還堅持花30元錢買了一隻香包,真是太親切和藹了。”回憶起來,王秀英仍激動不已,“總書記鼓勵我們要將中藥香包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下去。現在我們的香包更火了,訂單供不應求,來學藝的徒弟更多了,還帶動了大量農村婦女就業,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産必定能夠代代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王秀英既是製作中藥香包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也是全國婦女手工編織協會會員,她的作品曾參加第22屆義烏國際博覽會,廣受好評。雖然已是高齡,但戴上老花鏡,坐在堆滿布料的工作室裏,和徒弟們一起穿針引線,王秀英便精神抖擻。

王秀英展示新開發的“擼起袖子加油幹”産品。

信心堅定,傳統文化傳承開拓新思路

總書記的肯定和鼓勵,讓王秀英信心更加堅定。雖然年屆八十,但她仍然幹勁十足,在擴大香包加工基地的同時,今年4月29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王秀英香包傳習所開業。這所傳習所具有研究和傳播功能,平時開展培訓、加工和展示活動,旨在挽救和保護民間香包技藝,傳承和發揚民間香包文化。王秀英説,傳習所集實物性、開放性與研究性于一體,並以此區別於傳統的博物館,傳習的根本目的不僅僅是保護、搶救傳統民間香包技藝,更重要的是激活、再生傳統民間香包中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傳統,實現對民間藝術遺産真正意義上的保護和傳承。

在傳習所,王秀英老人接待了一批又一批來自全國各地及海外的手工愛好者。在傳習現場,王秀英都會親手把她多年製作香包的手藝和經驗傳授給前來觀摩學習的學生們,認真耐心、不厭其煩地為他們講解示範,希望學生們都能夠感受到中國民間藝術的魅力,將中國傳統文化推向更遠、更廣的領域。

訂單供不應求,帶領婦女姐妹共同富裕

自從習近平總書記來過之後,王秀英香包工作室的工作人員就更加忙碌了。

一夜之間,作為馬莊村的一項特色旅遊産品,王秀英中藥香包“火”遍了大江南北,賣斷了貨。來自全國各地的訂單、海外訂單應接不暇,再加上村裏電商平臺的扶持,目前産品已遠銷巴拿馬、菲律賓、英國、加拿大、日本、荷蘭、芬蘭、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地,帶動周邊500多人就業,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也返鄉加入香包製作隊伍。“做得好的月收入3000多元,原來一週才能銷售出去的産品,現在不到一天就被搶光。”王秀英笑著説。訂單量上去了,但她依然保持精益求精的態度,對傳統手工工藝傳承的高品質要求絲毫不敢鬆懈,“確保品質,不求數量”,這是王秀英時常告誡自己和徒弟們的箴言。

小香包大産業,從來沒有停止對香包的創新

王秀英從小就喜歡手工製作,10歲起就跟著祖母和母親學習做小荷包。長大後,她學著做小鴨子、繡球等香包,還有虎頭鞋、虎頭帽、衣服等一些大物件,到廟會上賣錢補貼家用。

多年來,在繼承傳統的道路上,王秀英不斷推陳出新,製作出《公子香帽》《鴛鴦戲水》等香包作品,屢獲好評,由此,她的香包作品也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徐州香包”的代表作品。

2013年,王秀英被評為徐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

2016年10月,王秀英中藥香包由徐州市婦聯選送,參加了第22屆義烏國際博覽會全國婦女創業就業展示展洽活動;

2016年在徐州市婦女手工製作創新大賽中獲一等獎,被評為“徐州雙創之星”……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鼓勵和激勵下,如今,王秀英又開發出“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擼起袖子加油幹”系列産品,將總書記向全黨發出的響亮號召,通過小小香包傳遍大江南北。“其實,這也是時刻提醒我自己要將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帶著村民致富,為社會做點貢獻。”王秀英展望。如今,中藥香包産業紅火,但仍然需要創新精神,香包工作室開發的産品除了香包外,還有耳釘、項鍊等形態多樣的産品,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和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