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阿克蘇出發,向大漠深處一直走去,走到路的盡頭,就是武警兵團總隊某支隊執勤二中隊所在地,一個似乎是遠在天邊的地方。

有人説,這裡是三到頭:水到頭、路到頭、電到頭。

放眼望去,茫茫戈壁,幾十公里外無人煙,只有“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的胡楊與戰士們作伴。而戰士們的血液裏,也融入了堅韌不拔的胡楊精神,為貧瘠的戈壁灘塗上了“斑斕”色彩。

綠色的菜園

  執勤二中隊的菜園 。(王小英/攝)

在執勤二中隊,每年新兵進營區,都會舉辦隆重的歡迎儀式:兩邊敲鑼打鼓夾道歡迎,舞獅,給每位戰士打一瓶熱水,班長會給新兵家屬寫一封家書。

這是延續已久的傳統。

執勤二中隊文書赫禮説,希望能讓大家覺得,雖然外邊挺荒涼,但連隊是熱情的。

從阿克蘇前往執勤二中隊,越走越荒涼。

也許正是因為體驗過那種荒涼,才能理解新兵到中隊時的那種沉重心情,這項傳統就這麼流傳下來。他們用這種方式,希望讓每位新兵都感受到:“這裡是家,進了我們的門就是我們的人。”

改變荒涼的方式,不僅僅是儀式,還有行動。

進入營區,綠意盎然,將近15畝的菜園子裏,茄子、辣椒、番茄、豆角等可以採摘,地上有大冬瓜,樹上還挂著棗、核桃等。

他們,硬是讓戈壁有了綠色。要知道,這裡的土地鹽鹼化程度極高,為了種蔬菜,戰士們從幾十公里外的河流中運來熟土,替換原有的土壤。

他們相信,環境是可以改變的。

五彩的營區

  營區墻面上的木版畫。(王小英/攝)

這樣的綠意盎然,對來自南方的小夥張堂堂來説,似乎還缺了點啥。

2013年入伍的他,2017年來到了執勤二中隊,因為曾學過美術,張堂堂負責辦起了板報,第一次就得到了表揚。

後來,他想到了美化營區,想把整個營區都變成自己的板報,讓營區的每個角落都有自己的影子。

這一變,可不容易。

最先變的是營區的墻面。在原來的基礎上,他自己構想題材,購買原材料,製作成木版畫,然後挂在墻面上,顏料還得是防水的。

如今,走在營區,墻面上關於黨的建設、作風優良、軍事訓練等主題都有契合的畫作,這樣的畫作,製作起來快則三天,慢則五天,他找來兩個小夥伴製作了24塊。

  張堂堂正在畫畫。(王小英/攝)

隨後,他將錚錚誓言刻在木板上,在葡萄長廊中打造出強軍文化長廊,營區入口處的石頭上寫起了“忠誠、精武、為榮譽而戰”,營區露天的談心角,被他用畫筆一裝飾,立刻變得溫馨起來。

  營區的談心角。(王小英/攝)

這一切,都是他在業餘時間做的。 

有人好奇,待在這樣艱苦的環境會寂寞嗎?但24歲的張堂堂説,他的業餘時間全被這些佔據了,“有精神信仰的人不會寂寞,我的精神信仰就是在部隊建功立業”。

每一個來到這裡的官兵,都是如此。

最亮眼的底色:沙場勤練兵

  擒敵術演練。(王小英/攝)

如果以上都是想營造出家的感覺,那對整個執勤二中隊來説,本領過硬,保衛安全則是他們最亮眼的底色,也是最大的底氣。

底色的背後,是沙場苦練兵。

一場應急棍術和擒敵術演練,這只是他們的日常,現場卻已是殺聲震天。

在支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在執勤二中隊當兵要做好“吃大苦”的準備,這不僅僅是因為中隊駐紮在“水到頭,路到頭,電到頭”的艱苦地區,更因為這裡的戰士在軍事訓練上有種“玩命”的勁頭。

  擒敵術演練。(王小英/攝)

距離中隊五公里的地方,有一個被稱為“魔鬼坡”的地方,近30℃的坡度讓很多地方司機開車都不願意過,但這裡卻成了中隊官兵練體能的“天然寶地”,每次中隊組織五公里越野訓練,這裡是必經之地。有人説,穿著裝具在“魔鬼坡”上衝一趟,要比跑一次十公里越野還要累。

這樣的衝坡訓練,卻是十幾年來二中隊每週的必訓科目,戈壁胡楊戰士的底氣就這麼練出來了。

勤練、苦練一身過硬的本領是他們的追求。

戈壁灘上,一腳踩下去,塵土揚起,腳陷入沙土中,步伐越來越重,想大口喘氣,又怕塵土入嘴,但這樣的地方,是他們日常巡邏的地方。

每次巡邏,早上九點出門,晚飯前趕回,很多時候陪伴他們的只有戈壁中的胡楊、駱駝刺,以及自己的影子。

最後,這一切都濃縮在了執勤二中隊的榮譽室中。

每一位來到這裡的戰士,最先參觀的是榮譽室,最後離開時也要到榮譽室。

張堂堂説,第一次進榮譽室,最先是好奇、羨慕,隨後便感受到了責任和壓力,二中隊的這些榮譽推著自己繼續往前走,就像接過接力棒一樣,一定要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