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讓新疆稻鄉香飄更遠

發佈時間: 2018-08-10 15:28:17 | 來源: 新華社 | 作者: 孫少雄、齊易初 | 責任編輯: 李培剛

仲夏時節的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簡稱察縣),幾十萬畝水稻在熱風中翻滾,拱起的綠波清香陣陣。這個位於天山北麓的新疆水稻主産區正搭乘供給側改革的快車,致力推動農業生産提質增效,讓稻香更濃,飄得更遠。

天剛濛濛亮,家住察縣坎鄉庫勒特克其村的農戶曾壽茂便扎進自家的200畝稻田,開啟一天的除草工作,與他“並肩作戰”的還有新雇的20多名除草工。大家抓緊時間勞作,要趁正午太陽最毒前收工。

“工人們在我家至少要除半個月的草,一個人一天工錢150元。”曾壽茂笑著説,“這要在過去幾袋除草劑就解決了,但這錢我出得心甘情願。”

幾年前,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曾壽茂和不少農戶一道種起了有機水稻,雖然成本略高,但秋收喜人,“稻穀收購價翻了兩番,加工成大米後價格更是過去的5倍多。”曾壽茂説。

有機水稻的種植,讓大家看到了品質帶來的溢價空間,從有機肥到生物防蟲,從選用優質稻種到人工除草,農戶們積極參與其中,不少人還依託有機水稻,衍生出“鴨稻共作”“蟹稻共作”,辦起農家樂開門待客。嫋嫋炊煙,飄過田裏歡騰的鴨蟹,掠過空中展翅的白鷺……

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享受著日光浴、大口飲著天山冰雪融水的察縣稻穀,這兩年在生産提質增效的同時,還開始尋求強有力的品牌引領。

察縣農業局黨組書記苑軍介紹,新疆去年首次實施“三品一標”補助政策(無公害農産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産品和農産品地理標誌),農業部門隨即對本地19家大米企業推行準入和統一標識,符合標準的企業在大米包裝袋上使用“察布查爾大米”地理標誌商標,“貼標”後的大米開始“抱團”走向市場。

而在過去,察縣的農産品加工企業“各自為陣”,優質的稻穀因品牌不響,只能走低端市場。生意人朱恒江介紹,如今,他經營的新疆布哈米業有限公司,不僅在江蘇鹽城市對口支援察縣工作組的幫助下,赴東部沿海地區展銷,還為了更好地滿足個性化、多樣化、高品質的消費需求,推出米茶等多種系列産品,銷往北京、上海等地的中高端市場。

“眾人拾柴火焰高,各企業合力形成的品牌優勢,推動著農業發展在品質上的提升,而要讓品質成為農業發展的核心實力,安全保障也必不可少。”朱恒江説。

2017年,縣政府引入了第三方監管機構,對所有“貼標”大米的種植、收割、生産過程進行24小時全方位監管,並不定期對稻田內的有機水稻抽樣檢測,對各企業生産的大米進行批量檢測,建立了嚴格的品質安全標準。

“強調品質不單是為了維護一個品牌的生命,嚴把品質關最終是為了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苑軍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