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那年,小玉13歲,讀初中一年級,妹妹小琳12歲,在念小學。地震後,喪失雙親的姐妹倆被接到山東日照的安康家園,一年後回到四川雙流的安康家園。
安康家園的孩子,都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孤困兒童。安康家園由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和日照鋼鐵集團共同發起設立,712名孩子在北京、日照的安康家園生活了一年,有一部分後來又陸陸續續找到了父母,最後672名孩子于2009年8月回到成都雙流的安康家園。
回憶往事,小玉説,她用在山東整整一年的時間,讓自己慢慢接受了現實。
2008年5月12日,家住綿陽北川縣桂溪鎮的小玉,在桂溪中學上下午的第一節課。突然,樓開始搖晃,桌子也在動,教室外面有人大喊“地震了”。
當全校師生集中在操場上,小玉看到對面山上的石頭不斷滾落,一座房屋就在她面前坍塌了。
大家不了解外面的情況,只能睡在操場等待家人來接。一天又一天,小玉的父母始終沒有出現,直到一個相識的阿姨告訴她父母親都已經不在。
小玉不願接受這個事實,一直給爸爸打電話。後來她被接到親戚家,在帳篷裏度過了一個月。“那時候最難克服的困難,是失去親人的孤獨感。”
小玉説:“妹妹小琳比我堅強、冷靜,考慮問題也更週到,脆弱的反而是我。”每當傷心哭泣的時候,總是妹妹安慰和鼓勵她:“我們要好好的”。
小時候姐妹倆經常吵架、爭玩具。“地震之後我們都懂事了,相互更多的是理解和包容。”小玉説。2008年之後,小玉和小琳姐妹倆再也沒有爭吵過。
至2013年高中畢業考上大學,小玉在安康家園生活了近5年。
而妹妹小琳高考時,小玉説比自己高考還要緊張。小琳順利考上廈門大學,小玉主動請纓送妹妹去大學報到。如今,小琳修了海洋生物學和英語專業兩個本科學位,正在準備畢業論文,並被保送了學校的天文學專業研究生。
小玉也已從西南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成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當老師很辛苦,”小玉坦言。但看到學生們渴望知識的眼睛,她就感到“傳遞知識與愛,把一個懵懂的孩子培養成有理想、有追求的人,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小玉説,自己從高中時就萌生當老師的念頭,與當年借讀在山東日照中學的經歷不無關係。“那時學習成績跟不上,心理壓力很大。老師從未責怪我,而是經常鼓勵我們這些安康家園的孩子。”
小玉説,安康家園是個很“有愛”的地方:“‘安康媽媽’一直陪伴和關愛我們,默默地站在我們身後。”
在日照和成都,各有兩位“安康媽媽”帶過小玉,至今她和山東的“安康媽媽”任阿姨仍保持聯繫。當年,任阿姨一人帶6個孩子,每天睡在客廳,送孩子們上學,接孩子們放學,帶孩子們去吃飯和參加各種活動。
“陪伴讓我們找回了缺失的母愛,我們有煩惱都會跟她講。”小玉記得,一次考試沒考好,她心裏很難受。任阿姨陪她坐在床邊聊了很久,一直在鼓勵、安慰她。
對於四川雙流的安康家園園長胡源忠,小玉説,他是一個看上去嚴厲但很有愛的大家長,是六百多個孩子的“安康爸爸”。
小玉説,在安康家園的生活,讓兩姐妹感到雖然失去了很多,但今後的道路並非她們最初想像得那樣艱難。“因為有很多人在我們身後默默付出。” 現在,身處不同的城市,姐妹倆會經常聯繫。和小琳視頻聊天時,小玉一個勁兒詢問畢業論文寫得怎樣了,囑咐小琳要注意身體,按時吃飯……小玉經常對妹妹説要開朗一些,上大學後要打開心扉,多參加校園實踐活動。而妹妹也果然有所改變,現在,她是班裏的團支書,練跆拳道、學跳舞,參加各種活動和比賽。
小玉説,在與妹妹的相處中,自己會變得很啰嗦,不停地説學習和生活方面的事情,要妹妹照顧好自己,教她如何與同學相處,遇到困難要怎樣處理等。小琳也會不耐煩,“但我覺得該説的還是要説,因為這也是我作為一個姐姐應該去做的事情。”
截至目前,雙流安康家園的孩子中,282名學生考上大學、342名學生職高畢業並就業或參軍,還有48名學生因年齡尚小還繼續在“安康家園”生活和學習。(文/陳維松 攝/雷聲 祁晗 陳維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