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海洋腐蝕每年損失7000億

如防護到位可減損三分之一

悄無聲息的腐蝕,其破壞力比地震等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更為嚴重。

自2015年來,依託中國工程院重大諮詢項目“我國腐蝕狀況與控制戰略研究”,包括近30位院士在內的200位科技工作者,針對基礎設施、水環境等5大領域,開展了一次腐蝕成本和防護策略的調查研究。結果表明,2014年我國腐蝕總成本約為2.1萬億元,佔當年國內生産總值(GDP)的3.34%。

4·24“世界腐蝕日”到來前夕,項目首席科學家、從事海洋腐蝕與防護研究工作的侯保榮院士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與其他腐蝕相比,海洋腐蝕尤為嚴重。”他指出,海洋腐蝕損失約佔總腐蝕損失的1/3,達7000億元。這也反映了我國現階段海洋腐蝕成本現狀。

部分海洋工程構件幾年即出現銹蝕

潮起潮落,令人們陶醉流連的浪花飛濺、驚濤拍岸的壯美海景,在從事海洋腐蝕與防護研究的科研人員眼中,卻是造成災難的“海老虎”。

由海洋腐蝕引發的災難性事故,造成了極其巨大的損失。2010年,英國石油公司墨西哥灣“深水地平線”鑽井平臺海底閥門失效導致爆炸,導致美國海域最嚴重的環境災難。

除了安全問題,海洋腐蝕也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侯保榮説,過去10年間,我國海港、橋梁、隧道以及海岸工程建設蓬勃發展。按照設計,重大海洋工程設施通常有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服役壽命。然而,調查顯示,我國部分設施結構件建成僅幾年即出現銹蝕。

“如何增強海洋工程設施的耐久性和安全性,降低重大災害性事故發生率,延長設施使用壽命,是需要迫切解決的重要問題。”侯保榮説。

海洋工程防腐關鍵問題亟待解決

一塊鋼材在海洋中,飛沫能夠噴灑到其表面,但在漲潮時又不能被海水浸沒的區域叫“浪花飛濺區”。

浪花飛濺區的腐蝕速率一般是全浸區的3到10倍,腐蝕最為嚴重。

“十一五”期間,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開發了一套可帶水操作的海洋鋼結構浪花飛濺區新型復層礦脂包覆防腐技術,大大延長了設施的維修週期。

但在侯保榮看來,目前還有大量海洋工程腐蝕防護的共性及關鍵性問題亟待解決。

“有必要針對我國海洋工程設施腐蝕污損防護重大需求,開展海洋腐蝕與生物腐蝕機理及防護技術的開發研究。”

海洋腐蝕雖然損失驚人,但並不是瞬間發生的,有針對性的措施能有效控制腐蝕問題。但項目參與者、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路東柱告訴記者:“調研中發現,一些決策者、設計者、建造者僅考慮短期成本收益,,致使一些設施投用不久便需進行大規模維護維修,給設施正常營運帶來負面影響。”

“如果防護措施到位,至少每年可以避免15%—35%的損失。”侯保榮説,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腐蝕調查工作開展晚,他也希望通過此次調查,加強人們對腐蝕危害的認識,提高人們的防腐蝕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