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曾經的中醫少年班(人民眼·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

  87級少年班同學與老師在運動會後合影。資料照片

中國科技大學的少年班,名聲在外。很少有人知道,山東中醫藥大學也曾經辦過少年班,專攻中醫。

“少年學醫在泉城,書聲瑯瑯震寰中。”

看似尋常的詩句,訴説的就是這段佳話。

“那是30多年前的事了。”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文獻與文化研究院教授劉更生説起往事,依然難掩興奮。“1985年至1987年招了3屆,一共147名學生。”

當年為什麼辦這個少年班?曾經的中醫少年們,現在過得好嗎?

“大學裏辦中醫少年班,當時在全國是獨一份。”劉更生説,這些學生畢業後大都從事中醫藥相關領域工作,其中很多已是名醫、學科帶頭人、領軍人物、單位骨幹。

老校區教學樓前,87級少年班學生曲夷佇立良久,眼前仿佛浮現一張張意氣風發的青春面孔,耳畔依稀傳來少男少女的瑯瑯書聲。“預科3年的老教學樓,已經拆了;本科5年,我們就在這座樓上的301教室上課。”現在,曲夷是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教授。

由於種種原因,少年班後來停招。“令人欣慰的是,學校之後又陸續開辦了傳統中醫班、扁鵲班等,通過多種途徑和形式,探索和創新中醫藥人才的培養。”山東中醫藥大學教務處副處長郭棟説。

歲末年初,記者歷時一月,尋訪中醫少年們的過往與現在。不只是找尋那些人、那些事,更是在追尋中醫人才培養的探索之路。幾十年來,中醫藥事業發展一度舉步維艱,中醫人才培養也走過彎路。如何遵循中醫人才成長規律,培養出一批名醫大師,是中醫高等教育不容回避的問題。山東中醫藥大學的不懈嘗試,正是對這一問題的不斷求解和回答。

  中醫少年班使用的校編教材。資料照片

練好“童子功”

從娃娃抓起的中醫少年班

濰坊市高新區新城東路上,有個中醫門診百壽堂,一樓藥鋪,二樓診室。一位身形高大的老翁端坐桌前,正為患者把脈開方。

“了解少年班,你必須見見張奇文老先生,他當時任山東中醫學院(山東中醫藥大學前身)黨委書記。”劉更生説,中醫少年班就是張奇文一手創辦的。

年輕的助手悄悄告訴記者,張老已83歲高齡,退休後回到老家濰坊開了百壽堂,“沉潛社區,問病鄉里”,遠近聞名。前段時間老人感冒,這幾天剛恢復出診。雖然有意給他少挂幾個號,但給病人看完,已是中午12點。

得知記者來意,張奇文有些意外,也有些激動。“一老一少”,是他平生最欣慰的兩件事。當然,沒有前者,可能也就沒有後者。

“一老”,即主編了《名老中醫之路》一書。

1980年起,《山東中醫學院學報》推出《名老中醫之路》專欄,邀請全國著名中醫學者撰文,回憶其從醫道路和治學經驗。

之後,張奇文與周鳳梧、叢林合作,主編《名老中醫之路》一書,由山東科技出版社出版發行。2005年這本書再版後,12年裏12次印刷,一書難求。

張奇文從書架上抽出厚厚的《名老中醫之路》精裝本,97位專家的名字赫然在列。國醫大師鄧鐵濤稱該書是一部20世紀當代名醫的“成才史”,是一部世界獨有的中醫教育史,也是一本20世紀中醫傳奇文學。

“整理他們的成才經驗時,發現絕大多數名老中醫都是少年就開始涉足中醫。我認識到,中醫培養要從少年抓起,這樣可以從根本上扭轉中醫後繼乏人和從業人員素質下降的局面。”張奇文10歲學醫,背書切藥,深知練好“童子功”的道理。

由此,張奇文萌生了“一少”的念頭,即開辦少年班。

開辦之前,個別人也有疑問:“預科3年其實就是高中,大學裏辦高中,合適嗎?”

張奇文説,類似説法沒有動搖他的決心,“我們徵求各方意見,進行充分論證,從山東省委到學校,一致表示支援。省裏不少老領導都在我這兒看過病,都説這是創舉,一定要搞成功。”

少年班招生緊鑼密鼓。學校派出數十名老師,分赴省內各地市重點中學進行宣講和面試,在14歲至16歲之間、成績優秀的應屆初中畢業生中擇優錄取。中醫世家、骨幹的孩子,同等條件下可以優先錄取。

當時,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名噪一時。中醫少年班也自帶光環,引來眾多少男少女競相參與選拔。自1985年起連續3年,每年秋天都會有一批少年走進山東中醫學院校園。

入校報到完畢,父親要離開了,曲夷在女生宿舍樓前哭著拉住父親。父親拍著曲夷的肩膀,遲疑了一會兒,試探著問:“要不咱不上這個少年班了?你回去繼續上高中,3年後肯定也能考個好大學。”

好強的曲夷愣了一會兒,搖搖頭,放開了父親。

在學校圖書館,記者找到一卷泛黃的1985年的《山東中醫學院學報》合訂本。當年第三期開設了《關於舉辦中醫專業少年班的討論》專欄,張奇文的《術業有專攻》被作為開篇;第四期刊出的,是關於少年班教學計劃的徵求意見稿。一石激起千層浪,眾多中醫名家紛紛回信,爭相建言獻策。

“舉辦中醫專業少年班,是振興中醫、發展我國傳統醫藥、培養具有較高水準的中醫藥專業人才所急需的。”時任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研究員的王伯岳,曾在媒體呼籲開設中醫少年班,沒想到山東中醫學院“把大家的願望變為現實,成立了全國第一個中醫專業少年班,為中醫教育事業譜寫了新篇章”。

他寫去2000多字的一封信,提出建議:“前期課程中,是否應有四部中醫古籍的概略介紹”“我認為計劃中的參考讀物太多了,學生難以承受”……

“中醫學院已經辦了快30年,都是一個模式:既缺乏中醫特色,又不具備社會競爭力。”江西中醫學院黃海龍、萬蘭清來信誇讚,“中醫少年班的舉辦,打破了這種沉悶的空氣,是中醫藥教育改革的一枝迎春花。”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