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遞中國價值
 

改革開放40年:每次回村都有新變化 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 4 )

發佈時間:2018-01-22 16:01:22  |  來源:未來網  |  作者:程婷  |  責任編輯:蘇向東
分享:

小康不小康,像嚴金昌、方克枝、楊金海這樣的老鄉們説了算。可喜的是,在今天的中華大地上,很多的嚴金昌、方克枝、楊金海們生活越來越美好、越活越有盼頭。

未來網北京1月21日電(記者 程婷)晴天裏的鳳陽縣小崗村,道路寬敞、街道乾淨、一排排白墻黑瓦的兩層小樓外,三三兩兩的老人聊著天,笑容在陽光下綻放。

雨天裏的黃山市譚家橋鎮西潭中心村,村後青山雲霧繚繞,村前河流清可見底,三五村民臨水浣衣,古色古香的徽派民居坐落其間,宛在畫中。遠方的客人來了,淳樸善良的西潭村民,端出自家做的毛豆腐,笑著招呼著“多著呢,都嘗嘗!”

傍晚的金寨縣白塔鎮劉衝村,夕陽灑在荒山上建起來的4300畝的光伏農業生態園中的光伏電站發電板上,折射出一片片光亮,片片都是百姓脫貧致富的新希望;山下,村民搬離了雨天走路一身泥的舊居,住進了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敞亮的新房。

夜晚的蕪湖市六郎鎮北陶村官巷,四面環水的村莊裏,家家戶戶通了天然氣,跳躍著火苗燒出陣陣飯菜香,村莊周圍的水面上,“春”字、“蓮”形等各色的花燈,拉近了春節的腳步。

如果要用兩個字將這些日益美好、富饒的村莊聯繫起來,這兩個字是“安徽”。

2013年在山東,習近平總書記説,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2017年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今日的安徽,用在北京工作的安徽人黃先生的話説,“每一次回家鄉都能看到新發展、新變化。”

安徽的變化在哪?基層人民過得怎麼樣?老鄉最有發言權。

嚴金昌:從吃不飽飯到當起農家樂老闆

春節將近,農村的年味兒更濃了。1月15日,在安徽鳳陽小崗村大包乾紀念館門前廣場上,一段鳳陽花鼓表演裏,唱的是改革開放後日子越來越好了,袋子裏的錢鼓起來了。

小崗村人説,以前窮,鳳陽花鼓最初是鳳陽人出門賣藝乞討時唱的,唱詞悽慘;如今富了,鳳陽花鼓成了鳳陽人民歌頌新生活的一種民間藝術。

  小崗村村民嚴金昌在講自己和小崗村的變化。未來網記者 程婷 攝

説起這些年的變化,75歲的村民嚴金昌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

“40年前窮得吃不飽飯,家家戶戶住的都是茅草房。”嚴金昌把他的故事拉回到了改革前。

那時太窮、太餓,餓到一家子老小忍不了。1978年的一個冬夜,和嚴金昌一樣忍不了的18名村民,以“托孤”的方式,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按下紅手印。

他當時沒想到,小崗村的農業“大包乾”竟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但是,在勤勤懇懇的苦幹下,嚴金昌家當年就獲得了糧食大豐收。

此後靠著越來越好的農村政策和勤勞付出,小崗村越來越好,還發展起了紅色旅遊。每年都有很多人到小崗村來參觀、學習,村裏人氣旺了起來。趁此好機會,嚴金昌和幾個孩子家都辦起了農家樂、超市等。

1  2  3  4  >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