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對山東濟南市章丘區來説,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老火車站鐵路遺址公園即將建成,濟鋼耐材廠、老毛巾廠、鐵路大修廠等一批保留老廠房遺跡、拓展文創産業空間的城市修補工程相繼實施……共同構成了章丘建設生態文明、推動城市轉型的生動場景。

“要堅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實施交通、生態、産業、城鎮‘四大提升工程’為抓手,按照南部保護明山秀水、中部彰顯泉城特色、北部打造田園風光的功能區定位,以生態修復、城市修補推動城市轉型,讓章丘的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景更美。”章丘區委書記劉天東在2017年初統籌佈局時説。

做足“添綠、親水、近山”文章

為保護綠水青山,章丘區成立由區人大牽頭負責的生態提升工程指揮部,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貫穿交通、生態、産業、城鎮“四大提升工程”的內容,做足“添綠、親水、近山”文章。

幹部政績考核,以“生態成績單”為基礎,“生態分”佔更大比重。著眼增強生態理念,章丘區分期分批組織黨員幹部到杭州等先進地區學習先進理念、經驗做法,加快觀念轉變、知識更新。實行鎮街差異化考核,章丘對垛莊、白雲湖等生態保護任務重的鎮街,不以GDP論英雄,而是增加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考核權重。

一系列倒逼幹部重視生態文明的制度體系,使生態文明理念貫穿到黨委政府決策的每一個環節,成為章丘助推城市轉型的保障。

生態修復成為“主題詞”

章丘山泉河湖資源俱全,為了讓生態優勢轉化為核心競爭力,章丘做好山的文章,依託城中山及近郊可視山體,建成桃花山公園、龍盤山公園等10多處城市公園及郊野公園,每人平均公共綠地面積19.45平方米,完成荒山綠化7000多畝;做好路的文章,對境內重要道路、重要公路節點繼續高標準綠化提升,投資4億多元,實施章萊路等58項重點綠化工程,綠化面積100多萬平方米。“春花爛漫、夏蔭濃郁、秋色絢麗、冬景蒼翠”的城市綠化景觀鋪展在山水之間,這座國家園林城市以亮麗的姿態,提升著自己的顏值和氣質。

章丘素有“小泉城”之稱,圍繞區域水脈,章丘啟動了泉水生態文化標誌區建設,在明水老城區規劃建設生態歷史文化街區,在赭山片區實施退二進三、騰籠換鳥,在繡江河片區實施生態化改造,實現交通上人舟流轉、建築上村舍儼然、産業上農商輝映、生態上稻荷飄香、文化上古今交融。著眼保泉用泉,從白雲湖鋪設管道至明水城區,引長江、黃河等客水入城,既保證水系景觀源源不斷,又保證生活用水持久充分。

白雲湖作為濟南市最大的天然濕地,過去河道淤積,垃圾遍地,水體污染嚴重。在前幾年持續取締廢舊塑膠經營業戶,開展綜合整治的基礎上,2017年章丘又實施白雲湖清淤和退漁還濕工程,恢復濕地面積近7000畝,串聯起東湖水庫和白雲水庫,使“三湖”濕地水面達到3.5萬畝。

生態理念加速動能轉換

以“拆違拆臨、棚改舊改”為重點,實施透綠建綠,建設綠色走廊。章丘累計拆除各類違法建設21萬多處、500萬平方米,透綠建綠683處、72萬平方米,全部提前完成拆除任務,在時間、數量、面積上均居濟南市首位,創造了“章丘速度”。全區實施棚改舊改項目24個,涉及13604戶285萬平方米,省、市級項目開工建設安置房5384套、150萬平方米。同時,全區清理閒置低效用地企業8家,騰出土地1380畝,取締1549家“散亂污”企業、713處禁養區養殖場(戶),關停石材經營業戶617家、石灰窯22家。

以生態環保理念提速新舊動能轉換,章丘與烏鎮陳向宏團隊合作,投資200億元,打造明水古城;與華僑城集團合作,投資500億元,在繡源河40里風貌帶,打造國際視野、濱水特色的現代新城。“一東一西、一靜一動、一古一新、一泉一河”雙核引擎,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新亮點。“優美的生態環境,已經成為章丘的新名片,為提速新舊動能轉換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章丘區區長韓偉充滿信心地説。(經濟日報記者 管 斌 通訊員 袁致甲 孟凡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