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區是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發源地。2005年,我國啟動三江源生態保護一期工程,投入資金86.5億元。2014年,三江源生態保護二期工程接續啟動,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資97億元。圖為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達日縣達日河風光。新華社記者 吳 剛攝

實施好“十三五”規劃確定的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啟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培育一批專門從事生態保護修復的專業化企業,深入實施“水十條”,全面實施“土十條”,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探索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2018年,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將更加異彩紛呈,綠色發展紅利將持續釋放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提出了新要求,進行了新部署。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具體安排。

2018年,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實施好“十三五”規劃確定的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培育一批專門從事生態保護修復的專業化企業,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生態文明建設將更加異彩紛呈。

三大治污攻堅戰強力推進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生態環境品質總體改善,重點是打贏藍天保衛戰,調整産業結構,淘汰落後産能,調整能源結構,加大節能力度和考核,調整運輸結構。

2013年以來,“大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3大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相繼實施。經過幾年的攻堅克難、鐵腕治污,目前取得顯著進展。正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闡述的,“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取得明顯成效”“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在通過“大氣十條”第一階段收官考核已無懸念之時,環保部宣教司巡視員劉友賓告訴經濟日報記者,“我們並不會因此而沾沾自喜,大氣污染防治的路還很長”。談及大氣污染防治的嚴峻形勢,劉友賓列舉了三方面內容:一是部分地區、部分時段環境空氣品質超標問題仍然突出。二是區域進展不平衡,部分省份工作相對滯後。三是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以重化工為主的産業結構、以公路貨運為主的運輸結構尚未轉變,污染物排放量還很大。

儘管以藍天保衛戰為代表的治污行動已見實效,但實現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生態環境品質總體改善”目標,今年還有很多硬仗要打。

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發力。按照《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從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上的“2+26”城市PM2.5平均濃度、重污染天數均要同比下降15%以上,其中北京PM2.5平均濃度要同比下降25%,重污染天數要同比下降20%。

新修改的水污染防治法今年1月1日開始施行。依法推動“水十條”深入實施,對重點水污染物排放實施總量控制,推進農村污水、垃圾集中處理,任務書將層層落實;全面實施“土十條”,強化農用地分類管理和建設用地準入管理,推進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並通過強化“土十條”考核推動各地防治土壤污染,已有明確時間表。

新一輪中央環保督察再出發

2017年12月,第四批中央環保督察組向吉林等8省區反饋了督察情況。至此,始於2015年12月的中央環保督察已全部覆蓋31個省區市。

“截至目前,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共受理群眾信訪舉報13.5萬餘件,累計立案處罰2.9萬家;立案偵查1518件,拘留1527人;約談黨政領導幹部18448人,問責18199人。”2017年12月28日,在環境保護部舉行的例行發佈會上,國家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副主任劉長根表示,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為重點,環保部2018年將對第一輪督察開展“回頭看”,緊盯問題,壓實責任,確保整改到位。

據介紹,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直接推動解決群眾身邊的環境問題8萬餘個;同時地方借勢借力推動解決一批多年來想解決而沒解決的環保“老大難”問題,納入整改方案的1532項突出環境問題,近一半得到解決。

此外,中央環保督察啟動以來,各省區市已針對性地出臺或修訂生態環境保護政策法規、制度標準等240多項;31個省區市均已出臺環境保護職責分工文件、環境保護督察方案以及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辦法;26個省區市已開展或正在開展省級環境保護督察。

環保部部長李幹傑在黨的十九大召開期間表示,正在對首輪前四批中央環保督察進行充分總結。梳理問題、總結經驗,進一步完善相關機制和配套措施,為後續開展第二輪環保督查工作做好準備。“研究推進有關中央環保督察相關法規的制定工作,也就是把推動這項工作的有效機制納入法制化、規範化的軌道,讓它長期發展下去、堅持下去。”李幹傑説。

2018年,在“回頭看”的同時,中央環保督察還將針對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重點問題組織開展機動式、點穴式專項督察,環境保護的“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將進一步強化。

綠色發展制度建設加快

覆蓋全國的統一碳市場啟動,首部體現“綠色稅制”的環保稅法實施,上市公司環境資訊披露制度確立……一系列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措施密集落地,必將在今年産生深遠影響。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曾表示,“這幾年我們在政府的監管方面全面加強,但相對而言,市場機制的作用發揮得還不夠,或者説激勵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建立”。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就是要儘快補上這方面的制度短板。

環保稅的實施,將使注重環保節能的企業受益,因為其環保指標早已達標,不但可以節約環保成本,還能在稅收方面得到優惠;另一方面,市場對環保服務的需求將增加,環保稅法中的稅收優惠調節機制,將鼓勵企業提升減排標準,對高標準的環保專業技術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由於環保稅實行的是定額稅率,即多排多繳,少排少繳。環保稅負的差異,最終將帶來産品價格、生産規模等差異,倒逼企業轉型升級。

覆蓋全國的統一碳市場已于2017年年底啟動,碳市場建設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首批納入企業1700余家。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黨組成員、專職副理事長王志軒表示,碳市場能夠通過碳約束倒逼電力行業優化結構,使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更有競爭性,加快可再生能源發電量替代高碳能源發電量,同時通過碳市場的不斷完善、擴大,提升散煤轉化為電煤的比重,推動實現集中利用、集中治理。

日前,證監會對上市公司年度報告和半年度報告資訊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進行了統一修訂。明確提出分層次的上市公司環境資訊披露制度,即要求重點排污公司強制披露、其他公司執行“遵守或解釋”原則,同時,鼓勵公司自願披露有利於保護生態、防止污染的資訊,進一步強化公司承擔環境與社會責任意識,推動構建綠色金融體系。

環保産業步入黃金時代

“當前,環境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無論是大氣環境還是水環境都已進入改善的重要轉捩點,這為環保技術研發和産業發展都提供了強大的動力,環保産業迎來了黃金時代。”全國政協人口環境資源委員會副主任、原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王玉慶在2017首屆新安江綠色發展論壇上的一席話,引發業內共鳴。

據測算,“十三五”時期,水、氣、固廢3大領域的原有業務模式將繼續保持20%至30%的增速,而水環境、海綿城市、土壤修復將帶動1.5萬億元至2萬億元的投資,年環保投入增量為3000億元至4000億元。加上傳統業務在2015年環保投資體量5000億元基礎上每年保持25%的增長,環保行業年投資體量將從4000億元至5000億元上升到1萬億元至1.5萬億元。

國務院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趙華林表示,“今後和較長一個時期對環保企業來講,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時代。近幾年,很多中央企業都成立了環境保護公司,這意味著他們紛紛看好環保産業的發展前景”。

據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的統計,2017年上半年,滬深股市33家環保上市公司凈利潤過億元。節能環保産業已經連續5年凈利潤增速保持在15%左右。2017年前三季度行業凈利潤同比增長超過28%。當前,環保産業“多而弱”“小而散”的狀態正在快速改變,行業內並購案例和金額不斷增加,一批綜合實力強、管理水準先進、具有市場帶動能力的龍頭企業和産業集團正在脫穎而出。

“對地方政府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氣水土污染治理攻堅的部署、環保執法利劍的高懸、約束性指標的倒逼,都為環保産業發展創造了很好的環境。”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副巡視員馮良透露,下一步將出臺推進綠色産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完善財政、稅收、價格、金融、投資等支援政策,構建更加有利於經濟綠色發展的市場環境。(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曹紅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