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首頁世相首頁

古法造紙守望者1/20)

發佈時間:2018-01-04 13:57:49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張培堅  |  責任編輯:黃富友
支援← →鍵翻頁

“我年輕時,棠岙1000多戶人家,有近700家從事造紙行當。到了現在,只剩下我們一家嘍!” 端詳著一張棠岙竹紙,浙江省級非遺項目棠岙紙製作技藝傳承人袁恒通説。

在浙江寧波奉化蕭王廟街道棠岙村,清澈見底的泉溪江穿村而過。這裡曾是商貿古道必經之地,産自這裡的棠岙竹紙隨著往來客商走出小小的山岙,成為貢品進入皇宮。

棠岙竹紙起源於明正德年間,至今已有500年。袁恒通17歲時拜師學習竹紙製作技藝,經過一年多磨練,他正式出師。和紙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袁恒通,已是82歲的耄耋之年。

幹抄紙、烘紙等費力氣的活兒已吃不消,袁恒通老人將技藝傳承給了兒子、女兒和女婿。但他仍離不開作坊、離不開造紙,總是要做些諸如收拾竹料、攪拌紙漿等力所能及的活兒。

每年5月到7月,毛竹、苦竹不軟不硬、纖維多,是作為造紙原料的最佳采收時節。從一棵竹子變成一張竹紙,需經過原料堆漚、搗踏、打漿、漂白、過濾、抄紙、曬紙等72道工序,整個過程長達3、4個月。

袁恒通經過多年的摸索,在苦竹、桑樹皮、棉麻等原料里加入野生獼猴桃藤、冷飯包藤、豆腐渣樹葉等輔料,這樣造出的紙不招蟲蛀,可以保存千年。

抄紙是紙漿變成紙張的過程中最神奇的一步。簡陋的抄紙房裏,袁恒通的女婿江仁堯手持簾床,一撩、一提、一掀,薄如蟬翼的竹紙便脫水而出。

“抄紙看著簡單,學起來很難。抄紙時要均衡,不然紙會厚薄不均。” 江仁堯説。從早晨5、6點鐘,到晚上5、6點鐘,12個小時裏,江仁堯可以抄800張紙。一天到晚雙手泡在紙漿水裏,江仁堯手上多處潰爛。

抄好的紙要拿到烘紙房裏烘乾。一堵厚重的火墻上,貼滿了一張張色澤潤白的竹紙。袁恒通的大女兒袁建蘭穿著單衣,正忙著將烘乾的紙揭下、碼齊,再將略帶粘性的濕紙刷到火墻上。

“這個時節幹活還比較舒服。換做夏天,這裡如同蒸籠,讓人吃不消。” 袁建蘭説。

讓袁恒通自豪的是,自家的棠岙竹紙成為寧波天一閣博物館、北京大學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國家檔案館等一批機構的古籍修復用紙。

讓袁恒通擔憂的是,從事古法造紙太苦,年輕人不願意學,如今也只能是以家庭成員作為骨幹,棠岙造紙技藝面臨後繼無人的困境。

“我們不僅是在造紙,也是在傳承中華文化。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輕人來學習、傳承這門技藝,讓這張紙能夠承載更多歷史。”袁恒通老人説。(文/攝 張培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分享: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