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航太格局中,中國是第二梯隊的“領頭羊”

自主創新,建設航太強國(産經觀察·聚焦“強國”新目標④)

中國航太迎來了年尾的高密度發射:從11月初北斗三號“一箭雙星”開啟北斗全球組網,到12月11日阿爾及利亞一號通信衛星成功發射,30余天進行了6次發射,平均6天就有一枚長征運載火箭升空。

從全年看,第一艘太空貨運飛船天舟一號的成功發射和“太空加油”等一系列關鍵技術的驗證完成,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太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完成了第二步,進入了第三步——空間站階段。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建設“航太強國”的新目標。航太強國什麼樣?如何更好地建設航太強國?記者採訪了多位航太領域的專業人士。

願景美好

航太強國要同時擁有進入、利用和控制太空的強大實力,航太産業規模效益並舉、具有良好發展潛力和牽引輻射作用

航太作為當今世界最具挑戰性和廣泛帶動性的高技術領域之一,是國家綜合實力和大國地位的重要體現。當前,越來越多的國家將發展航太作為重要戰略選擇。通常認為,航太強國要同時擁有進入太空、利用太空和控制太空的強大實力,航太産業規模效益並舉、具有良好發展潛力和牽引輻射作用,整體實力位於世界航太産業第一方陣內。

在去年年底發佈的《2016中國的航太》白皮書中,雖沒有給出時間表,但首次明確了航太強國發展願景,可以看作是航太強國的大致輪廓:“全面建成航太強國,具備自主可控的創新發展能力、聚焦前沿的科學探索研究能力、強大持續的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能力、有效可靠的國家安全保障能力、科學高效的現代治理能力、互利共贏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能力,擁有先進開放的航太科技工業體系、穩定可靠的空間基礎設施、開拓創新的人才隊伍、深厚博大的航太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支撐,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積極貢獻。”

“力爭到2030年,推動我國達到國際一流水準的航太技術指標從30%提高到60%,躋身世界航太強國行列,到2045年,全面建成世界航太強國。”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雷凡培認為,全面建成航太強國,需要這些特徵:成為世界航太主要科學中心、創新中心和産業中心;全面提升進入空間、利用空間、控制空間的能力,空間技術有重大原始創新與跨越;空間科學有重大發現;空間應用産業化發展,形成空間經濟新業態;形成先進的航太科技工業體系,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總體處於世界航太的前列。

在具體領域,比如運載火箭,它是人類進出空間的基礎運輸工具,航太界常用“運載火箭的能力有多大,中國航太的舞臺就有多大”這句話來形容其重要性。航太強國的航太運輸系統必然應處於國際領先地位,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一院運載火箭型號系列總師龍樂豪院士認為,在航太運輸系統發展路線上,需要跨越多個重要節點:

到2030年前後,重型運載火箭將實現首飛,為載人登月提供強大支援,併為火星採樣返回提供充足的運載能力;2040年前後,運輸工具有望幫助小行星採樣成為現實;到2045年,我國進出空間和空間運輸的方式將出現顛覆性變革,以核動力為代表的新型動力進入實用性開發,天梯、地球車站、空間驛站建設有望成為現實。

在深空探測領域,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五院嫦娥四號探測器、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認為,航太強國應有能力針對太陽系內七大行星及其衛星、矮行星、小行星和彗星等不同天體,開展飛越、撞擊、環繞、軟著陸、巡視、採樣返回和載人探測等多種手段的探測活動,甚至可以將探測距離延伸至太陽系外。在科學探測方面應圍繞深空探測熱點科學問題有新的探測結果、新的認知乃至新的發現。

在衛星技術和産業領域,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八院風雲四號衛星總設計師董瑤海和五院通信衛星事業部通信衛星總體研究室副主任陳東都認為,作為航太強國,要有完善的衛星産業體系,衛星的功能、性能和穩定性代表世界頂尖水準。

目前航太專家們正在探討是否有可能在2035年前後進行載人登月,實現“後空間站時代”的突破,從而加快推進實現航太大國到航太強國的轉變。中國首位進入太空的航太員、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認為,這個“後空間站階段的發展問題”十分緊迫。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