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農業格局中,黑龍江農業昂首挺立——

坐擁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2.3億畝優質耕地集中連片,糧食總産量、商品率連續多年全國居首,國人每吃10碗米飯,一碗來自黑龍江。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大省黑龍江使命在肩:做好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爭當新時代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

農業現代化,龍江怎樣幹?

種什麼——

既端牢飯碗,又鼓起腰包,“加減法”播下新希望

“買了一棟大棚,第一茬種葉菜,第二茬種黃瓜,第三茬是豆角,全年無休。”説起今年的收成,哈爾濱市雙城區西官鎮育仁村村民馬海濤喜上眉梢。

而去年這個時候,馬海濤正愁眉緊鎖:種了50畝的玉米,産量增了些,價格掉一半。扒拉下算盤,剛剛保本。“種了20年的玉米,不知該咋種了!”

2016年是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第一年。“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政策,實現了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的重大轉變,激活了市場,搞活了産業鏈,但也讓習慣了玉米收儲“保護價”的“馬海濤”們一開始並不適應。

作為我國玉米主産區,黑龍江承受的壓力不輕——既要端牢“飯碗”,當好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又要鼓起“腰包”,保護農戶積極性。

出路在哪?“立足供給側,發力調結構。”省裏作出相應部署:調減玉米,穩定水稻,增加大豆雜糧,擴大草蓿果蔬。

“一坰地凈剩4000元沒問題!”捧起滿手黃燦燦的大豆,友誼農場第五管理區的孫德強滿臉笑容,“過去,國家收儲價格有保障,種玉米掙錢;現在,政策調整了,種植結構就得調整。改種大豆,心裏踏實多了。”

白色的硒酸鹽、淡黃的檸檬酸、暗紅的益生菌……種田還有“實驗室”?走進樺川縣五良純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最吸人眼球的,是那幾十個瓶瓶罐罐。

“大路貨的米,難有市場,得有招!”見記者滿臉詫異,合作社理事長付延飛解釋道。

招,就在這瓶罐裏。“這些營養液改良土壤,種出高鈣、高鋅、富硒、富鍶等中高端特色大米。”付延飛説,合作社今年種植有機水稻5000畝,1/3是特色大米。

“一斤普通大米3元左右,功能性大米則高達二三十元。”同行的樺川縣委宣傳部長宋福軍説,“消費者對食品綠色、健康、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追求差異性、提升附加值,才是高招。”

往優質高效作物上調、往綠色食品上調、往市場需求上調,黑龍江農業從滿足“量”,邁向更加注重“質”。

在農業大市綏化,苞米唱主角的傳統開始扭轉——改良白鵝直供都市飯店,品牌葡萄一炮走紅,鮮食玉米暢銷市場。

“2016、2017兩年,全省調減玉米麵積3000萬畝。‘一減’(玉米)後邊跟著‘七增’(大豆、水稻等其他作物),糧食總産量基本沒有減。今年,糧食生産品質、收益均好于上年,實現‘十四連豐’。”省農委主任王金會語帶自豪。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