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長雲:找準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具體方位

發佈時間: 2017-11-14 13:36:36 | 來源: 中國經濟網 | 作者: 姜長雲 | 責任編輯: 劉夢雅

關鍵詞: 姜長雲,現代化,經濟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系統地提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提供了行動指南。在十九大報告中,第五部分基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等重大判斷,就“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做出了許多富有創新價值的重大決策部署,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國內和國際等多個維度的綜合把握上,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建設什麼樣的經濟體系、怎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問題。要深刻理解其中“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部分的精髓,需要將其置於十九大報告的整個體系中進行綜合理解、全面把握,找準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歷史方位。

一、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新變化 

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提出,“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此後,我們黨關於社會主要矛盾的這種論述,一直沿用到十九大之前。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舉旗定向,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大局出發,敏銳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這種新論斷,為我們科學認識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具體方位提供了基本依據。

當前,我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已經超出“物質文化需要”的邊界,日益呈現分化細化和多樣化多層次化的特點,並向層次更高、範圍更廣、需求更強烈的方向邁進,優質化、綠色化、服務化消費等日益成為消費結構升級的趨勢,甚至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與此同時,由於傳統産業優化升級滯後,供給體系的優化趕不上需求體系和需求結構升級的進程。加之,現代服務業發展不足,對傳統産業優化升級的引領支撐帶動作用不強,加劇了經濟運作中無效供給較多、有效供給不足的問題,導致供給體系對需求體系及其結構變化的動態適應和反應能力不足,這是當前經濟體系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表現之一。産業結構優化升級滯後,還導致國內大量的中高端消費需求外流,許多本土企業在國際競爭中趨於被動。根據世界銀行數據庫的資料,按勞均增加值和2010年美元不變價格計算,2015年中國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的勞動生産率僅分別相當於美國的1.82%、16.18%和12.07%,日本的2.62%、18.10%和12.97%。我國産業勞動生産率嚴重低於發達國家,不僅加劇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産業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還容易導致我國部分産業在日益激烈的國內外競爭中陷入被動,錯失寶貴的發展機遇。當然,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産業發展方面的巨大成就在總體上是值得高度肯定的。

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要“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聯繫上述情況,就很容易理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為什麼必須高度重視總書記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新表述新論斷,要充分認識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必須著力推動經濟發展的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並注意“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用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處於進行時 

“十三五”規劃提出,“以提高發展品質和效益為中心,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擴大有效供給,滿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的報告進一步提出,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堅持品質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十九大報告還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6項主要任務之首。我們認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要任務,也是推進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其他主要任務必須堅持的邏輯主線。不宜撇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孤立地討論其他主要任務,否則很容易陷入空談。要深刻把握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要任務,必須緊密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主線,將推動經濟發展的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落到實處。

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例,在十九大報告提出的總要求中,“産業興旺”居於首位。相比之下,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要求中,居於首位的是“生産發展”。從“生産發展”到“産業興旺”的轉變,與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可以更好地呼應起來。在發展市場經濟條件下,檢驗産業是否興旺的主要尺規,應該是産業發展的成果能夠更好地滿足居民消費需求擴張和消費結構升級的需求,産業發展品質、效率和競爭力得到可持續的提升。如果生産的産品不能滿足市場需求,資源優勢不能轉化為商品優勢和經濟優勢,就可能成為無效供給,供給體系的品質就很難説是提高了。按照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要求,在發展生産的同時,加強流通和服務能力建設也是至關重要的,它有利於促進無效供給向有效供給的轉化,提升産業價值鏈。否則,産品生産越多,無效供給就越多,供給體系的品質就會不升反降。近年來,我國主要糧食産品産量、進口量、庫存量“三量齊增”,就是糧食供給體系品質出現問題的典型表型。就總體而言,當前農業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比較突出,成為經濟發展的突出短板。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很大程度上正是基於“補短板”、“強弱項”的考慮。

近年來,在大量中高端需求外流的同時,傳統産業優化升級滯後,還表現為供給體系創造需求、引導需求的能力提升緩慢。許多中高收入者消費水準達到一定階段後,消費需求增長乏力,與此有密切關係。要在中高端消費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前提是必須增強産業創新能力,擴大優質的增量供給,借此把潛在的中高端消費需求有效引導和激發出來。近年來,與微信相關的消費需求迅速擴張,一個重要原因是供給體系的品質較高,消費體驗很好,新增的優質供給能夠有效引導和激發新增消費需求。

三、六大主要任務同步推進中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6大主要任務,在很大程度上是互為依託、互相支撐的,共同形成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有機整體,不可孤立、片面理解。如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部分,總書記提出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在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部分,總書記又提出“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將這兩部分結合起來進行理解,有利於更好地把握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要任務。如當前為什麼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個重要原因是,從國際經驗來看,在城鎮化深入推進階段,如果不注意鄉村振興問題,很容易出現鄉村衰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利於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更好地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現代化過程中的類似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近年來,隨著城鄉之間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顯著增強,城鄉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加快形成。在構建新型城鄉關係的過程中,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其重要性和緊迫性迅速凸顯。相對而言,促進城鄉統籌更多地強調通過優化政府資源配置,來完善城鄉關係;促進城鄉一體化,更多地強調城鄉之間外部的聯繫或外部的以城帶鄉。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更多地強調通過促進城鄉之間資源、要素、産權的交叉滲透和優化重組,來構建新型城鄉關係。十九大報告在部署“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個任務時提出,“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産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構建新型城鄉關係涉及的體制機制改革也是如此。近年來,農業轉移人口日益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參與者和貢獻者,同時也是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重要實踐者和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骨幹探索者。在此背景下,很多農業農村問題根源在城市,許多城市問題根源在農村。農業農村問題和城市發展問題,都不可撇開對方進行孤立討論。就農業農村談農業農村,往往很難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必須通過構建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來解決。

(作者係國家發改委産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