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華行之千年古郡 多彩儋州

發佈時間: 2017-11-10 16:28:21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王勇 | 責任編輯: 王東海

關鍵詞: 熱帶觀賞植物,地理標誌産品,鐵匠村,鳙魚,松濤水庫

擁有著兩千年曆史的海南省儋州市,沉澱了它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承載著儋州人民在當今社會的諸多願景。儋州人在這片厚重又多彩的土地上用智慧與雙手耕耘出自己的天地,而儋州也用自己豐富的自然資源回饋著勤勞的儋州人民。儋州熱帶植物園內有哪些奇妙的植物,松濤水庫除了如畫的風景還有什麼秘密,地道的儋州粽子是怎樣的味道,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鐵匠村的人們該何去何從?一起深入探尋這座千年古城,感受儋州今天的魅力與風采。

海南省儋州市由平原、丘陵、山地三部分構成,地處東亞大陸季風氣候的南緣,屬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常年平均氣溫為23.5℃。多樣的地理風貌及溫潤的氣候十分適宜多種植物的生長,尤其是熱帶植物。

儋州熱帶植物園就有著引進自40多個國家的共1000多種珍稀熱帶植物。這座中國熱帶植物資源的寶庫建於1958年,也是世界熱帶作物資源的縮影。全園現有熱帶珍貴樹木、熱帶香料植物、熱帶藥用植物、熱帶果樹、熱帶油料植物和熱帶觀賞植物,很有觀賞和研究價值。

儋州熱帶植物園所處的寶島新村又名儋州兩院,兩院既是個地名,也是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與前華南熱帶農業大學的簡稱。植物園正是這兩所學府的植物標本園,兩院的科研工作者們經常會到園區內考察,學習,黃少華就是這眾多科研工作者中的一位。

身為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的研究員,黃少華經常會到植物園中作標本採集與植物生長狀態的記錄工作。走在園中,隨處能見到許多外來引進植物,而研究員們的工作就是觀察它們的生長,從而確認這些外來植物能否大量種植以達到經濟效用。

植物園內的植物種類隨著不斷的引進越來越多,採集標本是必要的,這份工作黃少華做了多年,也早已成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標本的採集工作還在繼續。

遠在幾十公里外的木棠鎮北岸李村,人們也開始了一天的忙碌。北岸李村又名鐵匠村,已有六百多年曆史。早在明清時期,由於土地貧瘠,鐵匠村人被迫背井離鄉外出謀生,習得打鐵技藝,逐步發展成“戶戶有高爐、人人會打鐵”,“鐵匠村”的村名由此而來。這門世代相傳的打鐵手藝一直流傳下來,村民李巨旺就曾幫著爺爺做打鐵的工作,如今他在從事另一項手藝活,今天他打算在家中的作坊準備製作一個花梨木筆筒。

筆筒的製作相比其他花梨木雕要相對簡單,但仍需要多種工序以及耐心才能完成。筆筒的製作雖然簡單,但李巨旺從不怠慢,在他心裏,每一件木雕都是藝術品,值得用心去對待。對於這門手藝他早已得心應手。上世紀80年代,由於打鐵業逐漸被現代科技所淘汰,鐵匠人開始探索新的生計。他們放下手中的錘頭,從開始加工牛角等工藝品逐漸變成現在家家戶戶從事花梨木雕為主。

在鐵匠村的道路兩旁,古老的石頭建築顯示著村子古老的歷史,村子不大,然而全村從事花梨木手工藝品加工的作坊就有上百家。村子的另一側,村民李山秀正在處理一批製作花梨木手串的原料。這所老房子是李山秀居住的地方,也是他工作的場所。在鐵匠村,從事花梨木雕的大多是年輕人,因為這份手藝很考驗眼力,李山秀是村中仍在從事木雕的老手藝人之一。花梨木手串是由這許多的木珠串聯而成,加工木珠需要重復無數次的打磨,每一次打磨都要細心認真,因為稍有偏差就會産生極大的影響。

木珠的打磨工作每天要持續很長時間,製作完成後的珠子都被放置在李山秀家中的一角,仔細檢查每一顆成品或半成品後他還要繼續手中的工作。打磨的工序雖然枯燥,然而李秀山卻樂此不疲。每當勞累時,他就在自己的小院中思考剛剛結束的工作細節,力求每一步都接近完美。在著手木雕的藝術創作時,李秀山可以一整天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李巨旺的木雕筆筒的製作即將完成,這種美觀的物件李巨旺的店中有很多。店舖就挨著作坊,店中琳瑯滿目的木雕藝術品總能吸引大批遊人前來。這些木雕的原材料多為名貴的花梨木,再加上藝術性濃厚的各種造型與雕紋,遠遠看去就很賞心悅目。遊人們有些來觀賞,有些遇到心儀的木雕也會購買。木雕上所雕刻的,如竹子、佛像、如意等,均是美好的寓意。

每到閒暇時分,李巨旺總會去看一看村口的鐵匠村村史館,館中記載了鐵匠村的過去。這些展示的古舊打鐵用具均是鐵匠村的人們從自己家裏拿來的。有些器具不知用了多少年,它們也伴隨著鐵匠村一路走來。

村史館中記錄著鐵匠村的過去,也展示了村子的今天。這種歷史和現代的碰撞正悄悄改變著鐵匠人的命運。雖然木雕工藝在鐵匠村歷史並不久遠,李巨旺卻相信心靈手巧的鐵匠村人總能走出自己的路。

儋州植物園中的標本採集工作已經完成,黃少華要把這些標本都帶到園區附近的標本室去,做進一步的標本整理。

黃少華所在的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創建於1954年,其前身是設立於廣州的華南特種林業研究所,1958年遷至海南儋州,也遷來了一批科研工作者。這群研究人員的子女有些也追隨著父輩的腳步繼續前行,形成了一個科研群體,黃少華正是其中一個。對於他們來説,植物研究不僅是工作,更是一份傳承。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就坐落于熱帶植物園旁邊,儋州優質的氣候條件給這群研究人員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環境。隸屬科學院的熱帶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內,科研工作者像往常一樣認真進行著種質資源的研究工作。這些熱帶花卉種質資源會在這裡被很好地收集、保存、鑒定。熱帶花卉的離體保存是一項耗時數月的工作,這些花卉被保存于玻璃器皿中,其中的養分會促進植物在恒定的環境下健康成長。這項工作有助於對植物的研究以及研發新品種。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共建有10個研究所、3個試驗站、1個分析測試中心等科研機構,緊挨著植物園的便利,提升了科研工作的效率及品質。

除了了研究人員的辛勞付出,植物園附近的華南熱帶作物學院的圖書館,也迎來了到此溫習功課的學生們。這裡積澱了眾多有關熱帶作物與植物學的知識,圖書館內被一片濃厚的學習氛圍籠罩著。

在寶島新村,一邊是辛勤研究的科研人員,一邊是認真學習的莘莘學子,儋州兩院人用自己的努力給熱帶植物研究領域默默做著貢獻。

獨特的氣候與地貌賦予了儋州多種多樣的植物種類,也給儋州帶來了不同於其他海濱城市的絢麗風光。綿延不絕、變化多端的海岸線是遊人們對儋州的第一印象,沙灘和怪石是這裡隨處可見的,然後深入到儋州的山林之中,滿目的蒼翠會使人忘卻它海濱城市的身份。

位於儋州市蘭洋鎮南部的熱帶雨林區被多種多樣的植被掩蓋著,山中時而傳來的水聲預示著山間的瀑布不遠了。多年來,山上溪水直流而下,飛珠濺玉,日夜不停,在山間形成一汪深潭。潭水碧藍清澈,潭中的巨石,酷似一隻母鹿,終年佇立深潭之中,彎頸偏頭,眺望遠方,所以這裡被人稱為鹿母灣瀑布。

隱匿在山中的深潭精緻神秘,而鹿母灣附近的松濤水庫則是壯麗寬廣。位於儋州市南部的松濤水庫是海南省第一大水庫,水庫集水面積1440平方公里,總庫容33.4億立方米。水庫大壩位於南渡江上游的儋州市親足口峽谷,它阻斷並保存了這些生命之水,而水庫也解決了海南島北部4縣1市的灌溉用水問題。

松濤水庫景色迷人,每年總有無數遊人前來感受它的壯麗。放眼望去,透亮的湖面把天空映射在水中,仿佛置身於一面巨大的鏡子前。松濤水庫不僅是旅行的好去處,也是當地漁民們下網捕魚的場所。深入到水庫腹地,一些漁民正準備起網。這些網住的鳙魚個頭不小,數量很多,今天的收穫頗豐。松濤水庫中浮游生物豐富,是良好的淡水魚産地,魚肥油多,但不膩,其中以松濤鳙魚最為突出。

當地人黃海在水庫邊開了一家餐廳,其中最重要的食材當屬水庫裏的鳙魚,隨著漁船的返航,他挑選了幾尾不錯的鳙魚,用作今天的主菜。黃海的餐廳離水庫大概一百來米,回到店內後,鳙魚就被倒入準備好的水池中,這也保證了食材的鮮美。餐廳內很快坐滿食客,松濤鳙魚正是這些食客的首選菜品。

松濤鳙魚沒有固定的烹制手法,這種食材可以製作出多種多種菜肴,依食客口味而定。一條鳙魚可以做成幾道菜,其魚頭部分是整條鳙魚的精華部分,常用來做剁椒魚頭等,而魚身部位可烹製成炸魚塊,紅燒魚塊等。鳙魚的製作工序繁多,一道精緻的美味並不能隨意從水庫中端到餐桌上,黃海作為土生土長的當地人,更明白每一條鳙魚的珍貴。

對每一位食客來説,美食出鍋前的準備是漫長的,好在眼前就是美景,感受一番身處農家樂小院的愜意,美味的鳙魚即將呈現在眼前。

松濤鳙魚不管是烹制哪種菜肴均是味道可口,這種美味在當地人中早已頗負盛名,有些遊人來此是為了飽覽優美的風光,也有一些是慕名前來品味這道美食。豐富的物産資源給儋州眾多美食的誕生創造了條件,這些美味加上身邊無處不在的美景總是能令遊人們流連忘返。有些美食本身就被大自然賦予了光環,而儋州一些傳統的民間美味更有地道的儋州味道。

儋州市區的一條街道上,一家店舖中正進行著粽子的製作。每天一早,黃秀英就會從第一道工序開始,著手地道的儋州粽子烹制,今天她要做的就是儋州粽子中最受人們喜愛的鴨蛋黃花豬肉粽。

整個粽子的製作有幾十道工序,每一種原材料都要經過精心的烹制才能合為一顆粽子,好在有丈夫陳照用的幫襯,也不覺勞累。鴨蛋黃花豬肉粽的主要原料有四種:茄冬葉、火山岩糯米、跑海鴨蛋黃以及花豬肉,這些材料全部都産自儋州。糯米清洗乾淨後加入鹽等調味料,豬肉切塊後需要用鹽、糖、料酒、醬油等腌制。其中跑海鴨蛋黃晶紅、味美鮮香,儋州的跑海鴨以小魚、小蝦等海洋生物為食,這種海鴨蛋沒有普通鴨蛋的腥味。

包粽子是個技術活,鴨蛋黃花豬肉粽的重量一般是250克,黃秀英總能拿捏得恰到好處。在家人的共同勞動下,包粽子雖然是個重復的動作,但並不令人感到乏味。有時訂單太多,丈夫陳照用會去店舖對面的庫房裏取出更多筐來,盛放當天的粽子。

為了讓鴨蛋黃花豬肉粽能很好的釋放它的味道,粽子下鍋煮制的時間需要10小時。在高溫的環境下,眾多味道相互交融,最終形成一顆美味誘人的儋州粽子。

儋州粽子裏多種不同的味道混雜在一起,卻又相輔相成,挑逗著食客的味蕾。粽子雖然美味,但它的背後是手藝人對粽子工藝的一代代傳承與沿革。作為海南儋州漢族的傳統小吃,儋州粽子歷史悠久,黃秀英的手藝就傳自家裏的父輩,至今已經多年,她希望能讓更多人品嘗到儋州粽子的味道。儋州粽子在2015年被納入國家地理標誌産品保護範圍,如今它逐漸走出儋州,帶著地道的儋州味傳向全國。

儋州悠久的歷史、豐富的物産與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儋州人的心靈手巧和淳樸善良。多年過去,不管世事如何變遷,儋州兩院的科研人員,仍用智慧探索著這裡的奧秘;鐵匠村的人們即使放下鐵錘,打鐵聲仿佛還回蕩在耳旁,人們仍能用雙手刻畫出精美的藝術;儋州粽子的銷量越來越高,它的味道卻不曾改變;松濤水庫年復一年迎來越來越多的遊人,松濤鳙魚的誘惑也愈發濃厚。經過歷史的積澱,千年古郡儋州這座城市中有太多古老而璀璨的人與事,而這些故事也穿透了歲月,歷久彌新。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