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是中歐共同的未來選擇

發佈時間: 2017-11-08 10:03:02 | 來源: 光明日報 | 作者: 李曾骙 | 責任編輯: 殷曉霞

關鍵詞: 科技,創新,未來選擇

“中國與歐盟在科研與創新領域可以説是天然的夥伴。”歐盟駐華代表團副團長克裏斯·伍德(Chris Wood)日前在“2017歐洲科研創新中國行”北京啟動儀式上這樣説。他解釋稱:“中國去年在科研領域的投入佔國民生産總值的2.11%,貢獻了世界第二多的研究論文,高引用論文數量居世界第三;歐盟則以世界7%的人口貢獻了世界五分之一的科研支出。這就是我為什麼這樣説的原因。”

中國科學技術部國際合作司副司長祝學華也認為,“在共同推動科技創新,實現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方面,中歐雙方有共同的未來選擇”,世界經濟仍然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加速推進,以創新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全球共識。

目前,由歐盟和中國科技部共同出資成立的中歐聯合資助機制項目,已經為中國的研究人員提供2億元人民幣的研究資金。而總額達770億歐元的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對外國參與者開放,也將為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研究人員提供獲得工作資助的機會。

在即將過去的2017年,科學界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新成果。歐洲科學家首次在一顆大小與品質類似于地球的太陽系外行星上發現了大氣層,在通往發現外星生命的道路上邁出重要一步。今年10月,多國天文學家同時首次探測到來自雙中子星合併産生的引力波以及伴隨的電磁信號,證實了一百多年前愛因斯坦所預言的引力波的存在,更為認識人類探測宇宙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

在引力波、希格斯玻色子等重大基礎研究成果之外,機器人是否會搶走我的工作、我的新車能不能自動駕駛、人工智慧會不會對人類造成威脅等更是時下人們熱衷的話題。世界各國的科技研究也是既放眼未來,更著手最貼近生活的創新。截至目前,“地平線2020”計劃不但為科學家取得係外行星、希格斯玻色子和引力波等重大發現提供了支援,也為約15000個創新科技項目提供支援,這些項目總額達266.5億歐元。該計劃還為包括中國科學家在內的超過一萬名瑪麗·居裏學者提供了28.9億歐元經費資助。

在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中,“應對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一部分預算最高,約318億歐元,涉及應對氣候變化、綠色交通、可再生能源、食品安全、老齡化等領域的研發,旨在建設“包容的、創新的、安全的社會”。而已經受到中歐聯合資助機制項目資助的研究更涵蓋眾多實用領域,包括無人機和自動駕駛汽車的智慧駕駛技術、使用蠕蟲來研究人類的衰老與健康的方法等。未來,中歐雙方將繼續加強國際科研創新合作,為中歐之間30個互利的旗艦計劃投入超過10億歐元資助,其中涵蓋食品安全、農業和生物技術、可持續城鎮化等課題。

“我認為人們會因為這些項目與他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而感到驚訝。”歐盟駐華代表團科技環境處處長薄思睿(Laurent Bochereau)對記者説。

過去五年,中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五大發展理念,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共用單車、移動支付、高鐵、網購被世界評為中國的“新四大發明”,深深地改變著中國人的生活,也影響著世界。薄思睿也表示,相信在未來中歐合作支援的研究工作中,會有一些逐漸演變為改變週遭世界的産品與服務。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