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罡:與林散之學生、揚州市書協顧問熊百之談林散之

發佈時間: 2017-10-31 17:45:37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王 罡 | 責任編輯: 王東海

關鍵詞: 引首章,全國百佳出版工作者,1980年,王仁堪,詩創作,林散之

  草聖林散之

賜名熊能

——與揚州市書協顧問熊百之談林散之

亭臺樓閣,筆墨紙硯。2017年10月29日中午,《追憶草聖林散之》攝製組一行4人,驅車來到古城揚州486非遺展示區,採訪林散之學生、著名書法家熊百之。

  林散之學生、著名書法家熊百之近照 華衛 攝

熊百之,1943年9月出生,江蘇靖江人。曾用名人爵、勁松,號牧皋子、樨影山房主人。書法師從林散之、魏之禎先生。擅長隸書,兼作章草、行書。隸書于圓厚中見秀逸,端莊中出風神;行書則溶入隸意。多書自作詩,頗具書卷氣。熊百之為中國書協會員、揚州市書協顧問,曾任揚州市書協副主席。著有《熊百之詩書作品選》、《樨影山房吟草》。

圖説:江蘇省收藏家協會副會長,林散之草書收藏家、林散之草書鑒賞家王罡在採訪熊百之先生 華衛 攝

王 罡:熊老,你好。我們又見面了。

熊百之:對。上次我們見面的時間是2015年10月8日的下午吧。

王罡:70多歲了,記憶力還這麼好。謝謝你接受我們的採訪。今天想請你給我們講一講你老師林散之先生的一些情況。

熊百之:好啊!

王 罡:學習書法一定要有老師,最好拜名師。你是不是一開始就拜林散之先生為師的?

熊百之:不是。我一開始是自學的,走了不少彎路。1974年,經篆刻家桑愉先生的引見,拜揚州魏之禎先生為師。魏老師對我説:“你既然喜歡隸書,就必須臨漢碑。找準一本字帖,好好下幾年功夫。”我當時選的是東漢《史晨碑》,這個碑古厚樸實,端莊遒美,屬漢隸中平正端莊的一路,非常適合初學。我扎紮實實地臨了七八年,打牢基礎後,再泛臨各種漢碑。魏老師還叫我臨清代王仁堪的小楷,並告訴我:練字如同穿衣,先穿內衣,後穿外衣。只有將內衣弄服貼了,外衣穿上去才會舒服、好看。後來經魏老師的推薦,我得以跟隨林散之老人家學習書法。

王 罡:聽説林散之先生給你改過名字?

  圖説:熊百之先生正在講述林散之給他起名的經過 華衛 攝

熊百之:是的。提起散老為我改名,那是我一生的大幸。1980年7月,魏老師帶我去南京中央路117號拜見散老。我的印像是:林散之先生身材高大,長長的眉毛,炯炯有神的雙眼,臉上露著淳樸,眼中透著慈祥,天生的一副羅漢模樣。當時他的耳朵已聽不到聲音,只能筆談。魏老師告訴他,我對書法十分癡迷。他一看紙條,得知我喜歡隸書,很高興。便問我姓名,我在紙上寫道:“熊勁松”,原名叫“人爵”,“文革”中因破“四舊”改名。林散之先生説:“勁松作名字不合適,我幫你改一改吧。”他幾乎不假思索,就在字條上寫下了一個大大的“能”字。然後對我説:“你姓熊,將四點去掉,就是能。希望你做個能人,就叫熊能吧。”老人家如此才思敏捷,根本不像80開外的老人。魏老師聽後也很高興,他説:“這個名改得好!改得好!清代揚州有一位大學問家叫阮元,就是將姓中偏旁除去,名元。”我連連點頭,激動得連感謝的話都忘了説。那天,林散之先生還專門為我寫了一幅草書,內容是:時摹元人跡,形神已不完。自慚筆墨裏,風雨畫房山。落款就是“熊能”。

  圖説:這是林散之先生為學生熊百之寫的草書 華衛 攝

  圖説:王罡和熊百之在林散之草書前合影紀念 華衛 攝

王 罡:“熊能”,這個名字很好,你為什麼沒有用,而叫熊百之呢?

熊百之:是的。這個名字太好了!但是,我不敢用啊,我距“能人”的要求太遠了。後來,魏老師對我説:“散老賜給你一個好名,我也送你一個好字。《中庸》有句雲:‘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你的字就叫‘百之’吧。”然後在林散之先生為我寫的草書條幅上方題寫了詩堂。詩堂的內容記錄了林散之先生為我賜名和他起字的經過:“一千九百八十年七月,余偕吳君樹曾、熊君勁松謁江上老人于其金陵寓齋,老人錫勁松嘉名曰能。余頓憶中庸句,遂字之以百之,嗚呼,人一己百,人十己千。於是愚者明、柔者強,吾輩敢不勉哉?

二位老師賜名賜字,恩重如山,我終身難忘。三思之後,我這麼年輕,才疏學淺,不敢貿然稱“能”,決定用“百之”為名,叫熊百之,印章用熊能,熊能這個名字更多的是放在心裏。意思是:人們叫我熊百之,百之百之,時刻警示自己:用百倍的時間,用百倍的勤奮,朝著能人的方向努力,從而不辜負二老的厚望。

  圖説:魏之禎記敘了林散之給熊百之起名的經過,並給熊百之起字:百之 華衛 攝

王 罡:林散之先生是怎麼教你書法的?特別是技巧方面,請給我們講一講。

熊百之:林散之先生給我講過用筆的方法,他説:“唯軟毫才能寫硬字。”當時上海有一位研究紅樓夢的專家在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談書法》的體會文章,他在文章中説,從不用羊毫軟筆,更不喜用長鋒。林散之老師風趣地説:“他真是活外行。”並在小紙上寫道:“不知古人已説過,欲想寫硬字,必寫軟毫,唯軟毫才能寫硬字。可惜他不懂這個道理。”在用墨方面,林散之先生説:“磨墨欲濃,破水寫之方潤。”他的意思是書法的墨要磨,磨墨要濃、要稠,然後蘸水書寫,寫出來的字枯中帶潤、鮮活可愛。他當時筆談的小條子,我還至今還珍藏著。

  圖説:林散之先生給熊百之談長鋒羊毫筆 華衛 攝

後來我又多次帶著作業登門,林散之先生教我中鋒用筆,還給我傳授“平、圓、重、留”的用筆方法。從那以後,我堅持“筆筆中鋒”,連小小的出腳也不放過,幾乎到了苛刻的地步。經過多次練習、反覆體會,我的字逐漸地做到了用筆平實、圓渾,克服了“飄”、“滑”的毛病。

  圖説:這是林散之和熊百之的筆談(局部) 華衛 攝

王 罡:長鋒羊毫筆一般是寫草書用的。可是,你用來寫隸書,是不是受老師林散之先生的影響?

熊百之:是的。有一次,朋友送給我一支大號長鋒羊毫筆,我就想到:林散之先生是用長鋒羊毫筆寫草書的,我寫用來隸書行不行?就試了一試,結果還真有點特殊效果。但是,寫慢了不行,長鋒羊毫蓄墨量大,墨汁下注快。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用散老慣用的長鋒羊毫筆,加魏老師快寫的方法來書寫,成就了一種特殊的隸書風格。2004年,我的一幅八尺隸書對聯:“風流宛在堂上傳花憶太守,光景依然樽前邀客對青山。”入選全國第八屆書法篆刻展並獲獎,這是我連做夢也沒有想到的事!當時,散老、魏老師都已仙去。我想,這肯定是二老在冥冥中助我吧?

  圖説:王罡正在採訪林散之學生熊百之 華衛 攝

王 罡:林散之先生一生作詩2500多首,有“詩書畫三絕”之稱,他老人家有沒有給你改過詩?

熊百之:改過,改過。一次,散老送給我一本他的詩集《江上詩存》,我拜讀後就寫了一首七律:

晨昏熏沐幾長讀,滿紙風雲撲面馳。

國事紛紛哀後樂,江山處處畫中詩。

韻成清瘦偕人老,筆走方圓絕世奇。

掩卷深思猶自問,洗余胸襟幾塵疵?

他看到後,隨即改了兩個字。第一句的“長”改為“番”,第二句的“馳”改為“時”。這樣一改,就多了一層意思,與第一句也顯得更緊湊了。他對第五句、第六句也不滿意,便説:“‘韻成’二字要改,回去與老魏研究研究。”我回到揚州請教魏老師,幾經推敲,最後把第五句到第八句全改了:

晨昏熏沐幾番讀,滿紙風雲撲面時。

國事紛紛哀後樂,江山處處畫中詩。

疏林曳杖尋句遠,寒夜挑燈敲字遲。

把卷不知蘿月上,拂窗松影碧參差。

這樣此詩讀起來朗朗上口,句與句之間有了聯繫,結句也讓人有所聯想。

  圖説:熊百之正在講述林散之先生為他改詩的往事 華衛 攝

為了提高我寫詩的技巧,林散之先生要我多讀《杜詩鏡銓》。他告訴我,《杜詩鏡銓》分上下兩冊,書中杜甫的每一首詩都有批註和評語。回到揚州後,我趕緊在古籍書店買了一套。除此,林散之先生還給我傳授了“詩須字字緊而有力”、“七句要振起”、“結句應有不盡余味”等做詩要領。

王 罡:聽説你有一本林散之先生的詩集《江上詩存》,這本書和其他的《江上詩存》不一樣,書中有很多圈圈點點。請給我們講一講你怎樣得到這本書的?那些圈圈點點又作何種解釋?

  圖説:這是林散之詩集《江上詩存》 華衛 攝

熊百之:你看,就是這本書。大概是在1985年,林散之先生的女婿李秋水先生告訴我,他有一本《江上詩存》,是林散之老人家的自存之本,裏面是老人家對自己詩作佳句的圈點。得意的用點,很得意的用圈。點分一點、兩點、三點,圈分一圈、兩圈、三圈。林散之的圈點還不只是一遍,第一遍用紅色,第二遍用黑色,還改正了書中的一些錯別字。我喜歡讀詩寫詩,特別喜歡林散之老師的詩集《江上詩存》,經再三請求,李秋水同意將散老的圈點本借給我謄抄,以便日後慢慢研究欣賞。當時我白天上班,只能晚上謄抄圈點。點好弄,而圓圈畫不圓,我就把不知從何處找到的畫眉筆的筆頭脫去,用剩下的金屬圈蘸印泥,倒也非常理想。在檯燈下一坐就是幾個小時,前後花了大約一年多的時間,我依照原樣,用不同的顏色將林散之先生的圈點複製到了我的《江上詩存》上。據我了解,除了林散之先生的自圈本以外,這恐怕是唯一的複製圈點本了。

  圖説:熊百之正先生在講述得到林散之詩集《江上詩存》圈點本的經過華衛 攝

30多年來,複製的圈點本一直放在我的案頭,時常拜讀,特別是兩圈、三圈的詩,更是多讀、多思。每次都能感受到林散之先生學識淵博,用典精準。從中我學到了很多作詩的技巧,也慢慢地領略到格律詩的內涵和意境。另外,我還經常向揚州的詩詞前輩李聖和、李秋水等老師求教。借詩言志,以詩抒情,輯成《樨影山房吟草》一冊,其中有幾首詩收入《當今中華詩詞家大辭典》。王 罡:我看了你的《熊百之詩書作品選》,其中有一些詩是寫林散之先生的,可否選幾首讓我們分享分享。

  圖説:這是《熊百之詩書作品選》中的作品 華衛 攝

熊百之:好的。1989年12月6日,林散之先生仙逝,我特地請假從揚州趕到南京,含淚呈上輓聯:錫余嘉名,不才承愛,雖雪案螢窗,慚負賢師九載望;當今草聖,此日登仙,況梅前菊後,忍看黃葉一天寒。不久這副輓聯收入《紀念林散之先生逝世一週年》文集。

林散之先生三週年忌辰,我與他的親屬一起去安徽馬鞍山謁墓,那時林散之先生的墓還在小九華山,我即席賦詩一首:

拜罷茅堂拜墓門,山間寒葉落紛紛。

黃花一束帶芻祭,如玉高人臥白雲。

詩經説:“青芻一束,其人如玉。”這便是散老的最好寫照。

王 罡:再朗誦一首!

熊百之:好。2016年7月,在南京有幸得見“林散之第一草書”《中日友誼詩卷》真跡,激動之餘,作詩五首以讚。我在這裡朗誦其中的一首:

高山松柏參雲薄,大海蛟龍翻隱約。

字有天然逸出方,皆因胸次盤寥廓。

  圖説:熊百之在欣賞林散之草書手卷《中日友誼詩》 王月舉攝

王罡:很好!很好!有一個問題向你請教?

熊百之:請教談不上,我們共同探討吧。

王罡:2016年4月,我請一個書法家寫一幅字,內容是我定的,林散之論書詩一首:“筆從曲處還求直,意到圓時覺更方。此語我曾不自吝,攪翻池水便鐘王。”他看了以後説:“重選一首詩,這首詩寫得不好,不押韻。”後來我就這首詩專門請教了詩人俞律。他認為,詩沒有問題,是不押韻,但不受影響。你是如何如評價這首詩的?

熊百之:這首詩是林散之先生《論書絕句十三首》中的第四首。意思是:用筆要曲直結合,筆意要方圓相宜。此話我曾不吝惜地告訴大家:只要功夫下足了,就可以成為鐘繇、王羲之式的書法大家。很多書法家都以這首詩創作書法作品贈送親朋好友,或作為自存之稿,勉勵自己在書法上有所建樹。

  圖説:王罡正在傾聽熊百之先生關於林散之詩作的講解 華衛攝

此詩不是不押韻,而是第三句平仄聲不協調。“此語我曾不自吝”,“不”字應是平聲而用了仄聲。前人也有此處用仄聲的,但有一個條件,就是七言第三字必須是平聲。第三字“我”,散老用仄聲,似乎不嚴格。如果將“我”改為“吾”也可以,可能他認為“吾”為閉口音,讀之不響,所以沒有改。作古體詩還有一條原則:當平仄聲難以處理時,應該以不害詞意為主。前人詩中,平仄聲不協調的地方也有。如杜甫《咏懷古跡五首》中有一句“悵望韆鞦一灑淚”中的“一”,此處應平卻仄,這種情況,我們通常把它稱之為變格。在我收藏的本圈點本《江上詩存》中,林散之先生對首詩的每個字都加了圈圈,説明他對這詩很滿意。所以,不能簡單地以平仄不協來判斷一首詩的好壞。

  圖説:這是熊百之先生收藏的林散之詩集《江上詩存》圈點本中的一頁華衛 攝

王 罡:除了書法、詩詞以外,林散之先生對你還有什麼影響?

熊百之:談影響,首位當屬老師的人品。林散之先生是影響了我一輩子的恩師。他坦蕩,真誠,淡泊名利,特別是老師在盛名之下,被譽為“草聖”之後,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他老人家仍然是有求必應,不厭其煩。直至晚年,每天還堅持臨帖,生活上依舊甘貧樂道,這種境界真是十分難得的。林散之先生常對弟子説:“第一是人品,第二是學問,然後才可以言書法。”我現在也是深居簡出,謝絕一切應酬,把時間都花在讀書與寫字上,就是受他老人家影響的結果。為此,我還專門請人刻了一方引首章:“不舞之鶴”,作為我書法作品的常用印。這裡的“鶴”就是我自己,“不舞”是要求自己,淡泊名利,不張揚,不隨波逐流。

王 罡:當下在追名逐利、人心浮躁的書壇,你能靜下心來讀書寫字,真是不容易,衷心希望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創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謝謝,謝謝。

  圖説:《追憶草聖林散之》攝製組與熊百之先生合影 華衛攝

熊百之:謝謝你的鼓勵,我將百倍的努力,不辜負林散之先生的期望。

相關連結:

林散之草書收藏家、林散之草書鑒賞家 王罡

王罡,林散之草書收藏家、林散之草書鑒賞家。江蘇揚州人,1957年出生,畢業于國防大學政治學院,哲學學士,現為江蘇省收藏家協會副會長。曾任南京軍區政治部東海民兵雜誌社總編輯,大校軍銜。被評為第四屆“全國百佳出版工作者”並授予稱號,“世界華人傑出收藏家”,授予國防服役金質紀念章,受到兩代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和胡錦濤的接見併合影,著名雕塑家尹悟銘為王罡雕塑半身銅像。

王罡先後發表各類研究林散之的文章100多篇,編著《林散之中日友誼詩書法手卷》、《食硯齋珍藏林散之書畫精品集》,專著《林散之草書精品賞析》由文物出版社出版。面向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行的《華人時刊》雜誌連載《林散之草書精品賞析》一書,歷時4年。《中國網》、《中國書法網》、《雅昌藝術網》、《鳳凰網》等多家官網開闢專欄轉載、選登《林散之草書精品賞析》。2014年11月,王罡出席第四屆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2015年4月,王罡參加拍攝中央電視臺大型人物傳記紀錄片《百年巨匠——林散之》。2016年12月,王罡參加簽署中國收藏《上海宣言》。

王罡研究林散之草書的主要觀點

●中國二十世紀草書第一人。

●世界著名書法家林散之。

●林散之的草書被稱為“林體”。“林體”的特點是瘦勁飄逸。“林體”基本特徵主要有四個方面:瘦勁圓澀,璀璨華滋,偏正相依,飄逸天成。

●林散之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書法作品以剛為主,以柔為輔。堅挺瘦勁,開闔有致。七十年代的作品是剛柔相濟,動靜相宜。以倚為正,字字相連。八十年代的作品,以柔為主,以剛為輔。亦行亦草,墨色淋漓。

●林散之草書創作的高峰期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七十年代的草書代表作代表整個林散之草書的最高水準。八十年代末的草書代表作代表林散之八十年代的最高水準。

●高度決定視野。有的人站在江蘇這個小山上,評價林散之的草書;有的人站在中國這個大山上,評價林散之的草書;我們要站在世界藝術的最高峰,評價林散之的草書。林散之的草書是中華民族的,也是世界人類的。

●林散之草書代表作《中日友誼詩》、《許瑤詩 論懷素草書》、《自作詩論書一首》、《李白草書歌行》,與同時代的畢加索代表作《拿煙斗的男孩》、《鬥牛士》、《科學與慈善》、《人生》一樣,只不過是風格不一,都是世界人類頂級文化藝術中的瑰寶。

●林散之的草書和非草書的價格一定會拉開。

●林散之的一般作品是正常升值,大部分精品是漲幅較大,少數極品是壟斷價格。

●林散之的草書值得永久收藏。早收早受益,遲收遲受益,不收不受益!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