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造林”百畝拯救南海珊瑚礁

中科院一團隊為拯救南海珊瑚礁,在海底播種培育,2016年底播珊瑚斷枝成活率約75%

“一個島礁沒有珊瑚礁,就像一個山頭沒有樹林……”

黃暉從事珊瑚研究已有約20年。這20年,從前期研究到後期修復工作,她帶領團隊在南海種珊瑚,到現在已經成功種植了約十萬平方米。然而這和南海“嚴重退化”的珊瑚礁現狀相比,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正如她所説,跟時間賽跑,是最大的困難。

南海珊瑚礁“嚴重退化”

黃暉是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珊瑚生物學與珊瑚礁生態學科組組長,她正帶領團隊在南海海底播種插條,為珊瑚礁大面積拓展生存空間。現在,他們已在南海成功種植了約十萬平方米珊瑚,2016年底播珊瑚斷枝成活率約75%。

珊瑚礁被譽為海底熱帶雨林或海洋生命發動機,其覆蓋面積不到海底千分之二,卻為近30%的海洋物種提供生活環境,是地球上最多樣化的生態系統之一。不僅如此,珊瑚礁還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以及珍稀的藥用資源。

“一個島礁沒有珊瑚礁,就像一個山頭沒有樹林,對島礁的穩定性有影響,容易受到侵蝕,易受大的風暴潮、颱風的影響。”黃暉這樣形容珊瑚礁的生態價值。

然而,中國南海的珊瑚礁現狀堪憂。“嚴重退化,這個詞不過分。”黃暉説。

去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時任國家海洋局生態環境保護司副司長王孝強表示,中國南海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環境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和退化,“與上世紀70年代相比,珊瑚礁面積累計喪失80%,紅樹林面積累計喪失73%,整體形勢嚴峻”。

中國海洋行業標準《近岸海洋生態健康評價指南》(HY/T087-2005)將珊瑚礁生態系統劃分為健康、亞健康和不健康3個等級。南沙島礁珊瑚礁被列入亞健康等級。

最大困難是和時間賽跑

黃暉2007年開始進行珊瑚修復工作研究,2009年帶領團隊嘗試在海底小面積繁殖和培育珊瑚,2015年左右,開始建立珊瑚底播試驗區和示範區,目前已種植一兩百畝珊瑚。

黃暉團隊主要是利用無性繁殖進行珊瑚培育,將珊瑚切成手指大小的斷枝,培育在苗圃裏。苗圃就是在海底釘上架子,上面吊繩,再把珊瑚綁在繩上,形成珊瑚樹,或是拉起網做成浮床,把珊瑚種在浮床上。在苗圃中長成小樹後,再移植到預定海域的人工礁體上。

“我們按程式來,比如説先調查,選擇合適區域,評估在哪做、制定方案,然後出海考察,決定哪投礁體,哪做苗圃等等,這些都要規劃好,到了相應海域就開始操作,有點像一項工程。”黃暉説。

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海底播種珊瑚難度大,受自然因素影響大,週期也很長。“一個階段投放礁體、放苗圃,(等珊瑚)長到一定階段,再看其他功能生物是不是也要放進去。就像一開始是松土,然後挖坑、栽樹苗、澆水這樣子。三四個月只做一個階段的事情”。

“現在很多行業都是今天做下去,明天就想見效益,但(這個工作)幾年都不一定有成效,還是要耐得下心。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順利那麼快,跟時間在賽跑,這是最大的困難。”黃暉説。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