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毀滅下一代?是套路在毀智商

議論風生

你呼出的每一口氣都會加劇全球變暖,全球幾十億人,每分鐘將産生多少碳排放?何不炮製出一篇《呼吸,正在毀滅我們的下一代》?

最近網路上流傳一篇《外賣,正在毀滅我們的下一代》的文章。文章稱,某外賣類APP近期發佈了中國外賣大數據,顯示中國市場用戶規模達到6億,2016年線上外賣用戶消費頻次每週消費3次以上的用戶佔比高達63.3%,外賣就餐成為常規方式。

然後,進行了一個簡單粗暴的計算:

“每週最少有4億份外賣飛馳在中國的大街小巷。至少産生4億個一次性打包盒和4億個塑膠袋,以及4億份一次性食具的廢棄。一個塑膠袋的平均使用時間25分鐘……每一個塑膠袋的降解至少需要470年”。

我沒弄明白“每週4億份外賣”這個數字是怎麼算出來的。我查了一下相關機構發佈的中國外賣大數據,發現原文寫的是“預計2020年外賣用戶滲透率達到80%,用戶規模達到6億”。

原來“預計”被吃掉了。而且即使到2020年,“6億用戶”也不會像看起來這麼誇張,很多註冊後基本不用的人都會被統計在內。

計算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拿出一個一眼看上去就很嚇人的數字——這是“毀掉下一代”體文章作者必備的技能。

接著,文章開始渲染塑膠多麼可怕。

“按照這個發展速度,到2025年,海洋裏每一條海魚(按一條1千克來計算)就有330克塑膠縈繞在它生活的海域。”

數字哪來的同樣不重要,重要的是魚兒太可愛、太可憐了。所以順理成章的,理直氣壯的,文章得出了感人肺腑的結論:儘量不選擇外帶/外賣。

這篇網文為了傳達“外賣有罪”的理念,不惜詛咒下一代。而這樣的套路我們並不應該感到陌生。

去年很多人都被《你穿的每一條牛仔褲都在毀滅我們的未來》刷過屏。那篇文章説:“無論是昂貴的還是便宜的牛仔褲,都意味著罪惡。”文章同樣給出一個十分唬人的數字:“一條牛仔褲=3480升水”。

計算方法是這樣的:“牛仔褲幾乎就是由水製成的,從棉田到棉布再到洗衣機,一條牛仔褲一生之中居然需要耗費3480升水。”

更具體的計算當然是沒有的,誰管一畝棉花用多少水,反正3480升這個數字隆重出臺了,我們的未來註定要毀滅了。

當時我就有個疑問,穿牛仔褲會毀掉未來,那麼應該穿什麼褲子呢?為了不浪費種棉花的水,大概需要穿塑膠褲子了。

但是現在我們又被告知,使用塑膠會毀掉下一代。到底是毀掉未來還是毀掉下一代呢,真是一個兩難的選擇。

這些文章的套路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拼命從人們日常使用的事物中發現“驚天秘密”,把相關污染的最壞結果與消費行為進行掛鉤,最終將環保責任轉嫁給終端的消費者。

“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這句廣告語被濫用了。象牙、魚翅、穿山甲,都可以不買而且應該不買。但是外賣、牛仔褲這些東西人們如何拒絕?這些文章在激起消費者心中罪惡感的同時,沒有給出任何可行的替代方案。

比方説,不叫外賣就只有兩種選擇,堂食或者自己做。堂食的話,如果開車去,浪費汽油,毀滅下一代;如果走路去,浪費糧食,毀滅下一代;自己做的話,廚余垃圾還是要裝垃圾袋,毀滅下一代。

進一步講,你呼出的每一口氣都會加劇全球變暖,全球幾十億人,每分鐘將産生多少碳排放?那為什麼不炮製出一篇《呼吸,正在毀滅我們的下一代》?

這種因噎廢食的環保思路走到極端便是那句話,“人類是地球的癌症”。不要忘了,環保從來不是為了地球,而是為了人類。地球才不在乎那些塑膠袋,它老人家活了幾十億年,什麼世面沒見過。環保的目的是可持續發展,主語是人類。

消費者的責任僅限于合法購買、合法使用,不可以無限外推。我們處於全球化高度分工的社會,任何商品和服務背後都有一個很長的鏈條,涉及無數利益、無數人群。

指出一個東西的副作用很容易,但給出沒有任何副作用的替代選擇很難。“限塑令”實施多年之後陷入名存實亡的尷尬境地,正是因為市場力量比行政力量、道德力量大得多。

呼籲環保是一件好事,但危言聳聽不是正確的方式。與其妖魔化外賣,不如關心一下垃圾分類體系的建設更靠譜一些。

□西坡(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