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奔小康的關鍵在於增加農民收入,而增加農民收入必須要有資金作堅強後盾。自精準扶貧工作啟動以來,湖北省恩施州鶴峰縣以金融擴權試點為依託,以財政資金為杠桿,充分發揮金融助推扶貧作用,踐行普惠金融理念,牢固樹立服務“三農”、服務市場主體、服務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定位,推出“政府、銀行、企業+貧困戶”風險共擔等一系列金融扶貧惠農政策,激發貧困戶內在發展動力,強化自我“造血”功能,拓寬增收渠道,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結出了纍纍碩果。

加大供給,“一公里”變“零公里”服務

山巒疊嶂,峰峰相連;谷深坡陡,險峻奇特……雖是遊客中的美景,對鶴峰當地居民來説,卻意味著偏遠閉塞、金融阻梗。

“現在真方便。”7月4日,鶴峰縣燕子鎮清湖村五組村民鄔蘭娥在村裏設置的自動存取款一體機上,很快辦理了一筆存款業務。

清湖村地處偏遠,因小河阻礙,村民出行不便,到集鎮坐車繞路都要1個多小時。以前,辦理同樣一項業務,需要找車到集鎮,來回一趟少則三個小時,多則一天。

“顧得上這頭,顧不了那頭。有時候真的愁死人。”鄔蘭娥回憶以前有點傷感。她是該村的靈芝種植戶,大棚要時時看管,存取款業務多,只恨自己沒有“分身術”。

為打通農村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2015年,鶴峰縣啟動惠農金融服務聯繫點建設,在51個重點貧困村建立了“金融精準扶貧工作站”。同時,在燕子鎮清湖村、中營鎮中營村等有條件的村設立助農存取款服務點,安裝了自動存取款一體機,布放助農取款終端,向村民大力推廣手機銀行,給各商戶安裝POS機,滿足了廣大農戶小額取現、轉賬匯款、持卡消費、購買農資等金融服務需求。

精準信貸,“一家人”變“一村人”發展

變“漫灌式”為“滴灌式”,精準發力拔窮根。

6月4日,鶴峰縣走馬鎮杜家村四組田友清的茶葉加工廠內,一片收購、加工的繁忙景象。

“能有今天,緣于5萬元的金融貸,讓我打了一場翻身仗。”田友清在忙碌中説,感激之情溢於言表。如果沒有貸款,發家致富對他來説遙不可及。

杜家村是個偏遠的小村莊。30年前,田友清從湖南“招郎”來此地。妻子谷曉英上有雙親,下有一個弟弟。婚後分戶,雙親由其弟撫養,但是單身的弟弟,是村裏的特困戶。實際上田友清還要照顧兩老。兩個孩子一個外出務工,另一個還在讀書。以前,全家依靠幾畝瘦地和茶園為生,日子過得十分艱難。

雪上加霜的是,2014年,妻子谷曉英因車禍致殘,儘管治療費用報銷不少,由於家裏負擔大,沒有積蓄,最後是負債纍纍,更別説發展産業。

陰霾籠罩著這個家庭。幸運的是,2014年年底,發生了轉機。

田友清被納入該村的貧困對象,走馬鎮政府主要負責人幫扶,入戶走訪、宣講政策、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動員田友清利用種茶、做茶的技術優勢,向政府申請貼息貸款,在村裏建第一家茶葉加工廠,入股鶴峰縣鑫農茶葉有限公司。

公司承擔風險,政府擔保、貼息,農商銀行投放的5萬元貸款到賬,田友清一家人信心滿滿,擼起袖子,邁開步子,屋邊建起佔地300平米的茶葉加工廠。

公司無償提供價值17.5萬元的茶葉加工全套設備,捐助1萬元硬化到廠的公路,田友清一家人底氣十足,同時,引領著22戶貧困戶踏上脫貧路,攜著“茶夢”出發。

茶廠投入生産,田友清搖身變“老闆”,帶活、帶富一方茶農。

“2016年,總收入45萬元,還清了貸款。”田友清説。今年收購鮮葉25萬餘斤,加工成幹茶5萬餘斤,銷售給公司,收入37萬餘元。讓本村及周邊鄉村茶農在家門口增收。

為破解産業發展融資難題,鶴峰縣積極探索金融扶貧模式,把金融扶貧與産業扶貧有機結合,由縣財政安排風險補償基金,按1:7的比例,採取貼息和風險分擔(政府70%、銀行30%)的方式,支援産業發展。截至目前,該縣已向1609戶貧困戶投放貸款6466萬元,向304戶市場主體投放貸款9537萬元,輻射帶動9537戶貧困戶發展産業。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