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人張忠山著名金融學家甘肅錢幣學會創始人之一
和田小錢
和田大馬錢
每逢年底,總是錢幣收藏高峰期,走在大街上,閒逛在網路上,各種各樣的紀念幣廣告,展現著錢幣收藏的魅力。然而,喜歡玩錢幣的泉友多,真正了解錢的人少。
甘肅是絲綢之路的必經地段,數千年來,在長達千余公里的絲綢之路上,商旅往來,使節奔走,東西方文化在交融。來自東羅馬帝國、貴霜帝國的錢幣,在一次次的交流中,神秘地出現在甘肅大地上。然而,古老錢幣的背後究竟有什麼故事呢?
1986年12月20日,甘肅省錢幣學會在蘭州飯店舉行了成立大會,選舉張文耀為會長,張忠山擔任秘書長,學會秘書處設在人民銀行甘肅省分行金融研究所。這個學會就是為解讀那些絲路古錢幣而誕生的。
如今“一帶一路”已經成為國家級的戰略工程,那些曾經隱藏在絲綢之路上的貨幣故事,卻更加誘人。
今天,就讓我們聆聽一段錢幣故事。
白銀冶煉廠,堆積如山的古錢幣,投入了冶煉爐
現在的人,無法想像堆積如山的古錢幣被投入了冶煉爐的情景。這是在白銀冶煉廠曾經發生過的一幕。當時,各地的廢品收購站,收集了成堆的古錢幣,它們多被送到白銀冶煉廠的料石場。據去過的人説,料石場的古錢幣堆積如山,等待著入爐融化。原來,白銀冶煉廠是用古錢幣提高礦粉的品位。
面對這樣的情形,好多有識之士,實在坐不住了,古幣不是廢銅爛鐵,裏面有寶貝,再不搶救就來不及了。而在鄰國日本對中國歷代錢幣,有著廣泛的收藏基礎,還有嚴密鑒定、玩賞組織。在這樣的背景下,1982年6月,成立了中國錢幣學會。
自然,我們甘肅地處絲綢之路沿線,也不能落後。當時,我在甘肅省金融研究所,組建甘肅省錢幣學會的任務交給了我。
那時,可是一窮二白,啥都沒有。難度是相當大。我雖然是學金融的,對貨幣是熟悉的,但對錢幣就陌生了,尤其鑒定,更是門外漢。人民銀行甘肅省分行的劉紀元行長對我們是非常的支援。
困難相當多,第一你得有錢,有古錢幣,不能空對空研究。第二沒有人。那咋辦,只能邊學邊幹。我看過南京大學一名姓李的教授所著的《貨幣小史》,也看過彭威信的《中國貨幣史》,但關於絲綢之路的錢幣,卻不到一千字。四處找人,甘谷人王恭,是老銀行家,當時七十多歲了,我就引導年輕同事于挺明,拜老銀行家為師。
還得挖人,天水有個陳悟年,家是北京的,支援大西北,來甘肅。他在上初中時,就集幣,可以説是老專家了。我想盡辦法,把陳悟年調到蘭州,花了很大的氣力。他是工人,研究所必須是幹部,就以工代幹,調來又評為助理研究員。人調來,還要解決落戶、房子等各種生活問題。後來,蘭州地界上稱,錢幣鑒賞有陳悟年、陳炳應、蘭化老陳號稱三陳。再找學歷史的康柳鎖。研究錢幣,不僅要看實物,還要懂歷史,尤其是我們西北,不但要懂歷史,還要懂西北少數民族史。可人家當時是蘭州市委的幹部,還是科長。這可不好調,幾經週折總算調來了。陳悟年、康柳鎖,加上年青的于挺明、我、葛淩青,就這幾個人。實際上,錢幣研究室和省錢幣學會秘書處是一套人馬,兩塊牌子。
1986年12月20日,在我們的多方奔走努力下甘肅省錢幣學會成立了。我們也聯絡到一批專家學者及文化部門的人士,張炳玉、王勤臺、初世賓、楊建新、鄭炳林、杜鬥成等朋友都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大的幫助。學會也舉行了涼造新泉、絲綢之路貨幣、甘肅地方貨幣三個學術會議;舉行了錢幣展覽,成立甘肅錢幣陳列室,甘肅集幣公司等,編輯出版了《甘肅歷史貨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