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20日電 題:基層文化活起來 百姓精神富起來

新華社記者

文化民生編織幸福生活。黨的十八大以來,以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為目標,我國大力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和現代文化産業體系建設,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從供給側發力,創新體制機制,統籌城鄉均衡發展,文化成為改善民生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幸福指數的重要衡量尺度。

“非遺”織就脫貧路

非遺是手藝,也是日子。

貴州畢節織金縣官寨鄉大寨村苗寨的300多名婦女,靠著蠟染刺繡的手藝,在家門口抱著娃、繡著花、掙著錢,過上了好日子。

“小時候,每到晚上,阿媽就會對著蠟燭邊做刺繡邊哼苗歌。蠟染和刺繡是寨子裏姐妹們從小就耳濡目染的手工技藝,每個女孩子都會得到母親的真傳。”12歲那年,蔡群已是遠近有名的巧手小姑娘。為了能生活更好,她成為外出打工大軍中的一員。

偶然的一次機會,她參加了當地的民族手工藝比賽,蠟染“織金洞銀雨樹”獲得了畢節市二等獎,還獲得2000元獎金。“原來我們祖輩傳下來的手藝是值錢的!別人能把民族手工藝品開發成旅遊商品,我們為什麼不能?”於是,東拼西湊了5萬塊錢,買了縫紉機和原材料,蔡群的苗族蠟染刺繡工藝坊開業了。

趁著“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東風,短短幾年間,蔡群的工藝坊風生水起。“我要把廠子做大,讓村子裏的姐妹們都能回來,回到孩子們身邊,守著孩子和家的日子才是真正的好日子!”

2013年,非遺大省貴州啟動了“錦繡計劃”,旨在促進傳統民族手工業發展,讓繡女在家就業,改善老人空巢、兒童留守的鄉村現狀。這一年,蔡群當選了全國人大代表,她的責任更重了:不僅要自己致富,更要帶著鄉親們奔小康——她開始試著在大山裏“擁抱”網際網路,開起網店,全國各地的訂單源源不斷……

“現在,政府把蠟染刺繡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內容,給了我們很多扶持,企業場地從幾十平方米擴大到現在的3000多平方米,人員從2人增加到現在的300多人,産品遠銷美國、南韓、馬來西亞。”蔡群説,更多外出打工姐妹之所以能夠回來,是因為她們在家門口每月就可以輕鬆賺到3000多元錢。

最新數字顯示,三年來,貴州從事手工業的婦女達到50萬人,産值50億元人民幣,帶動就業人口百萬餘人。

近年來,文化部將非遺保護傳承與創新扶貧開發方式相結合,支援具有較強設計能力的企業、高校和機構到非遺項目所在地設立傳統工藝工作站。目前,已分別在新疆哈密、湖南湘西、貴州雷山、青海果洛、安徽黃山、廣東潮州設立了6個傳統工藝工作站,幫助當地解決工藝難題,促進就業增收。

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名譽院長王文章看來,非遺保護不應是凝固的保護,有些項目適合於發展生産、製造産品,政府應積極引導扶持,使這些項目在生産和創作中實現經濟社會效益與傳承發展雙贏。

社區劇社結下的深情厚誼

上海市虹口區提籃橋街道許多居民的人生軌跡,因為參與排演一齣名為《夢回提籃》的多媒體情景朗誦劇而改變。

2012年,杜洪連從部隊轉業,這個平時就對舞臺表演感興趣的小夥子很想在文藝創作上有所作為:“當時首屆市民文化節組織話劇大賽,鼓勵社區居民自編自導自演。於是和在社區工作的妻子合計,用我擅長的話劇小品排演技能,團結一批社區居民,演我們社區的事,講我們自己腳下這片土地的故事。”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虹口地區提籃橋一帶曾經是數萬猶太難民的避難聚居地,被譽為“東方諾亞方舟”。杜洪連在社區居民樂溫君老人創作的小品《友誼地久天長》的基礎上,把二戰時期猶太難民與上海提籃橋地區居民建立深厚友誼的故事搬上舞臺。

社區裏老老少少十多戶人家都來參演,編導、演員、燈光、舞美、場記、劇務等都由居民擔任,“籃夢劇社”在社區文化中心的大平臺上誕生了。

幾年時間,《夢回提籃》由最初的小品慢慢成長為一台多媒體情景朗誦劇,還獲得了上海市民文化節的三個獎項。而與此同時,這齣戲也使得劇社社員們的生活更加精彩:

當年少言寡語的居委會社工陳開元,為了救場當上了B角。而今她已開始負責整個街道的群眾文化團隊建設,同時也是籃夢劇社的新任社長。

65歲的應維光和女弟子李金惠在排練場擦出了愛情火花。2016年,籃夢劇社全體成員參加了他們的婚禮。

從小在上海長大的猶太難民後裔沙拉·伊瑪斯,被劇社邀請出演猶太難民角色。幾次正式演出時,關鍵情節沙拉都很入戲,激動的淚水從她的眼眶深情涌出,觀眾們也隨之潸然淚下……

政府搭臺,群眾唱戲——自2013年起,上海連續5年舉辦覆蓋全市的市民文化節,每年參與和服務的人次超過2600萬,成為傳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平臺。

“在這裡,一個個平凡的夢想正在起飛。”上海社科院研究員巫志南給上海的群眾文藝創新點讚,“以市民為主體的文化發展方式在上海生發、成型,市民‘自我表現’的文化藝術活動快速成長、走向繁榮。”

不久前,文化部出臺首個全面指導群眾文藝工作的五年規劃——《“十三五”時期繁榮群眾文藝發展規劃》,聚焦激發人民創造活力,以基層群眾為服務對象和表現主體,引導群眾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不斷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