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首頁世相首頁

親歷“七七事變”的耄耋老人1/ 17)

發佈時間: 2017-07-07 00:46:40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陳維松  |  責任編輯: 王懷榮
支援← →鍵翻頁

親歷“七七事變”的耄耋老人

出生於1931年的鄭福來,是80年前盧溝橋事變的親歷者。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他,作為盧溝橋抗戰史的義務講解員,堅持了66年。

“那天,王永祿的兒子在家門口站著,街當間兒正好落下一個炮彈。炮彈皮子從他肚臍眼打進去,人送到鐵路醫院也沒搶救過來。如果説他要活著,現在90歲了。”

“七七事變”的一幕幕細節,都印在鄭福來的腦海裏。當天夜裏,六歲的鄭福來被密集的槍炮聲驚醒。第二天,他背起黃色的書包要去私塾,被父親攔住了:“29軍跟日本人打起來了,上不了學了!”

隨之而來的連日炮火震漏了家,鄭福來被迫跟母親逃難到保定。二十多天后的他們重回盧溝橋的家,發現自家三間灰土房被炮彈炸沒了頂,門窗沒了,奶奶、爸爸也不知逃到了哪。離家30米遠的岱王廟,已成了日本侵略軍的軍營。

親眼見證過日本侵略軍的濫殺無辜和作惡罪行,鄭福來説:“日軍殺死一個中國人,就像捻死一隻螞蟻那麼容易。這些歷史的悲劇,不能在中國重演。”

從此,橫跨在永定河上、全長266.5米的盧溝橋,成為鄭福來兒童時期的嬉戲“遊樂園”,少年時期的亡國“屈辱地”,以及相伴至今的“精神家園”。

1949年,18歲的鄭福來參加了開國大典。1951年,20歲的鄭福來作為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任盧溝橋鎮鎮長,接待了美國記者愛潑斯坦,以見證人身份向他講述盧溝橋事變的經過和當地民眾的抗戰史。

從那時起,鄭福來開始自願義務在盧溝橋地區做起講解員,把盧溝橋的歷史和文化,把盧溝橋的抗戰歷史講給來來往往的中外遊客。曾負責外事接待工作的鄭福來退休後,義務講解成了主業。

鄭福來説,自己當義務講解員這麼多年,接待過70多個國家的外賓和數以萬計的參觀者,去軍營、學校、政府機構和企事業單位做過講解,但從不收錢。

“大橋七七遭劫難,亡國之苦倍悽慘……”從1982年《憶七七》起,鄭福來開始寫詩留存那段歷史,至今這些詩集手稿堆滿了他的書桌。

在義務講解過程中,鄭福來不斷看書報和電視補充知識,了解動態,還向街坊鄰居求教歷史傳説。日積月累,鄭福來成了最熟悉盧溝橋歷史的“活標本”。

在2015年公佈的75位第四批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鄭福來憑藉對盧溝橋傳説民間文學的貢獻,位列其中。

在鄭福來的家中,保存著一位中國台灣中學教師的手寫來信。工整的豎版信紙上,娟秀的毛筆字記錄著對鄭福來老人的敬意。這位老師還將對鄭福來的拜訪寫成了書,書名叫《老人與橋》,記錄鄭福來老人與盧溝橋的故事。

鄭福來説:“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我活一天,就要講一天。如果能活到100歲,我就講到100歲。”(文/攝 陳維松)

1   2   3   4   5   下一頁  


分享: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