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開啟我國對外開放全新模式

發佈時間: 2017-06-15 09:40:45 | 來源: 經濟參考報 | 作者: 劇錦文 | 責任編輯: 劉芳奇

關鍵詞: 一路,一帶一路,直接投資,企業

“一帶一路”建設的機遇與挑戰

“一帶一路”的本質是市場創造,它正在從構想一步一步地走向現實,這一堪稱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無論今天取得多麼驕人的成績,也無論遇到何等艱難險阻也都無須誇張,這一由沿帶沿路國家和地區組成的大合唱的大幕才剛剛拉開。未來的建設一定充滿機遇和挑戰。

第一,規模經濟和邊際遞增的機遇。在“一帶一路”提出之前,我國實際上與沿帶、沿路的國家或地區已經開展了多項投資和合作。以自貿區為例,目前我國有關國家、地區在建的自貿區共20個,涉及32個國家和地區,而且大部分是處於“一帶一路”上。“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的4年間,投資、合作的規模加速擴大,其整體已經具有了相當規模,投資的邊際遞增效應正在顯現,未來的“一帶一路”紅利將不可估量。

第二,産業與技術創新帶來的機遇。産業創新涉及産業轉型升級和産業轉移等帶來的紅利。隨著“一帶一路”的實施,我國的一些優質過剩産業將會轉移到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在國內,因為市場供求而價值被嚴重低估的産業,也許在其他國家恰好被合理估值,這會産生巨大的生産者剩餘;在國內,因為要素成本的上升而使某些産業、産品失去了競爭力,也許在其他國家較低的要素成本會使這些産業重現生機。在國內,因為産品出口一些發達國家受限而影響整個産業的發展,也許在其他國家就能繞開這些壁壘,等等。此外,由於産業轉移引致的産業轉型升級更是機遇無限,比如技術改造、研發投入、品牌塑造等等都會給投資者帶來無限創造空間。在技術創新方面,近年來,我國在網際網路+政策推動下,一批依託網際網路技術的電商、共用經濟模式不斷涌現,而這些技術極容易移植到其他國家,與其他國家、地區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形成網際網路的“一帶一路”,也一定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金融創新帶來的機遇。“一帶一路”的實施首先需要有充足的資金流,巨量的資金需求只能通過金融創新來解決。我們已經發起設立“亞投行”和“絲路基金”,但這也只能解決部分資金問題,我國的金融和資本市場乃至大量企業和個人正在針對“一帶一路”的具體情況進行各種金融創新,包括發行各種類型的證券、設立各種類型的基金和創新金融機制等等,沿“帶”沿“路”國家和地區也在探索各種金融創新,這期間的紅利和機遇之多甚至是不可想像的。

第四,區域創新帶來的機遇。“一帶一路”本質上是一個國際性區域經濟和跨國投資的範疇,隨著“一帶一路”的實施,必將引發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區域創新,這包括區域發展模式、區域産業戰略選擇、區域經濟的技術和投融資路徑、區域間的合作方式等等,這期間的每個創新都蘊涵著無限的機遇。

當然,“一帶一路”的實施既有機遇也充滿了挑戰,需要我們時刻保有風險的警覺。

首先,沿“帶”沿“路”國家特別是那些發展中國家通常政治並不十分穩定,不同黨派之間的理念差別很大,一旦政局變動,就會改變過去的對外政策,這必將對我國在這些國家的投資帶來巨大風險。此外,“一帶一路”也會穿越那些社會不安定的國家和地區,恐怖主義的威脅也會帶來巨大風險。所以,我們在具體實施“一帶一路”時必須對這些國家的政治格局、法律環境和社會安定等進行仔細研究,在投資之前做好風險應對的預案,將投資的風險降到最低。

其次,“一帶一路”實施中的任何創新其實都會有潛在的風險,尤其以金融為主的虛擬經濟創新蘊含的乘數式風險,需要我們時時刻刻保持高度警覺。

再次,實施“一帶一路”必須與國內經濟狀況相適應。我國的産能過剩是相對的。實際上,國內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仍有很大空間,甚至所需投入是以百萬億計。如果我們不顧及國內的這些實際情況而一味向國外投資和轉移産業,必然産生對國內投資的擠出和産業的“空洞化”。尤其需要強調的是,有些地方為了套取政策利益或為了“政績”,不切實際地搞一些所謂的“一帶一路”項目,投資巨大而收效甚微,對於這樣的“面子工程”風險必須警惕。

(作者單位:中國社科院經濟所)

     1   2   3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