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資源配置之中國新突破
在現代社會中,經濟越發展、居民生活水準越提高,對基礎設施狀況的要求也就越高。但是,基礎設施建設往往有著投資大、工期長和經濟收益低等特點,在財政資金吃緊的條件下,要持續性進行基礎設施投資,是一件困難之舉,因此,亞洲乃至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既苦於基礎設施落後、難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又苦於缺乏足夠的建設資金來推進基礎設施完善,還苦於由此引致的經濟社會生活(甚至政局)不穩定。在此條件下,它們有著改善基礎設施狀況、保障社會經濟發展的迫切要求。“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以基礎設施建設為抓手,滿足了相關國家和地區的這些內在要求,因此,容易得到它們的積極響應和有效支援。
與傳統的國際貿易相比,“一帶一路”所展開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有著三方面特點:第一,“一帶一路”在相關國家和地區範圍內展開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由於投資建設地區常常不能提供建設所需的全部建材、設備和工程建設團隊,為了保障工期推進和工程品質,需要從海外進口和引入建設條件,由此,使得這些基礎設施建設具有了帶動國際貿易和國際經濟合作的效能。第二,基礎設施建設具有不動産投資的功能。與生産性投資建設工業企業相比,基礎設施工程建設一方面根據工程特性需要各種複雜的建材、技術、設備和其他物資,另一方面,建設完畢後並不直接形成工業品的生産能力、提高相關國家和地區的工業生産能力。這些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竣工後,提高的是公共服務能力,因此,在多數情況下並不直接提高相關國家和地區的出口能力。第三,基礎設施建設既具有經濟建設的性質又具有民生工程建設的性質,它在提高相關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水準的同時,提高了它們的社會福祉水準,增強了它們的醫療衛生、教育事業和文化發展的能力,因此,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持續性影響力遠遠超過了國際經濟中一般的貨物貿易。這些特點決定了,中國推進的“一帶一路”戰略將突破傳統的國際貿易框架和生産性投資機制,既有利於推進中國對外貿易的擴展,改善中國的對外貿易條件,提高中國通過外貿機制對全球經濟復蘇的貢獻率,也有利於形成投資與貿易相連的國際經濟發展新機制,還有利於提高相關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社會福祉。
與前些年中國企業單兵出海相比,“一帶一路”所展開的“走出去”戰略有著三方面特點:第一,“一帶一路”以眾多企業抱團出海為架構,又借助多邊機制,能夠在這些方面形成效率較高、成本較低的群體效應。第二,“一帶一路”在抱團出海的背景下,可以形成抱團取暖效應,不僅有利於相互形成外部經濟以促進內部經濟效率提高,而且在互聯互通機制的推進下,有利於相互協調相互推進市場開拓。第三,“一帶一路”通過多邊機制,使被投資國自身納入了投資者範疇之內,容易形成利益共同體,同時,隨著“一帶一路”投資項目向沿線各國和地區的延伸,這種利益共同體也將擴展到他國和地區,形成長久的合作共贏前景。
與傳統資本輸出中的金融運作相比,“一帶一路”實施過程中的金融支援有著三方面特點:第一,在以往的資本輸出中,實體企業的資本“走出去”主要運用自有資金和位於本國的金融機構借貸等金融服務,有著投資規模較小、金融機制較少和金融服務不充分等缺陷。與此不同,“一帶一路”借助亞投行、絲路基金等機制,能夠同時為眾多“走出去”的實體企業提供具有國際水準的綜合金融服務,從而,使得實體企業得到的金融支援更加及時充分。第二,在以往的資本輸出中,“走出去”的實體企業可以爭取被投資國的金融服務,但這種金融服務大多是“一對一”的“點式”格局,各家實體企業之間互不相連,很難形成金融服務的群體效應。與此相比,“一帶一路”的金融服務面對抱團出海的眾多實體企業,不僅可以形成“線式”格局,而且可以形成“面式”格局,使各家實體企業連成一片;不僅服務於中資企業,而且可以服務於外商企業,由此,容易形成片狀立體的綜合金融服務格局,有效支援各家相關企業的總體金融服務態勢。第三,在以往的資本輸出中實體企業所能得到的金融服務局限于金融機構已有的産品、機制和項目等,很難根據自己的特殊情況要求金融機構提供帶個性化的創新服務。與此不同,“一帶一路”的金融機制是一個創新過程,根據實體企業的發展要求,創新金融産品、金融機制和金融項目是其中應有的內容,由此,在服務於眾多實體企業過程中金融服務創新也將持續展開,使得實體企業的各種特殊要求能夠得到盡可能地滿足(這同時也是創新國際金融市場機制的過程)。
上述各項特點,決定了“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既有利於打破中國進入國際貿易、國際服務和國際投資等市場的壁壘,在合作共贏、創造和諧世界等方面形成與霸權主義不同的國際經濟新規則新秩序,也有利於突破特裏芬難題中資本輸出國的悖論迴圈,使中國借助多邊投資機制,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有效提高全球經濟資源配置能力,闖出一條新的適合中國擴展對外經濟活動的路徑。
(作者單位: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