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黨政“一把手”面對中央環保督察如何看?怎麼辦?有壓力更有動力 是挑戰更是機遇

第三批中央環保督察日前完成了對天津、山西、遼寧、安徽、福建、湖南、貴州等7省(市)進駐,有力推動了各地落實新發展理念、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通過督察,各級黨政領導對“黨政同責”理解更加深入,相關部門對“一崗雙責”認識更加到位,行業企業對環保責任履行更加自覺,公眾對生態環境品質改善獲得感不斷提升。督察期間,中國環境報7路記者組成專題報道組,全程跟蹤採訪。中國環境報今起刊發“我在督察一線”系列報道,集中關注黨委政府、相關部門、相關企業和人民群眾對督察的理解和認識。

中國環境報中央環保督察報道組

作為“一把手”,地市級的書記、市長平時非常忙碌,對他們進行採訪,很多時候需要“見縫插針”,有時甚至需要“圍追堵截”。

然而,對於中央環保督察這個話題,他們願意談,主動談,有時甚至為此推掉下一個議程。

第三批中央環保督察進駐期間,7省(市)10位黨政“一把手”接受中國環境報中央環保督察報道組獨家專訪,談當地黨政環保履責情況,談對“黨政同責”的認識,談對中央環保督察的理解。

談及環保履責,他們坦言有差距

在地市層面,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突出環境問題,接受中國環境報專訪的10位市委書記、市長所在的貴州貴陽,安徽蕪湖、銅陵,山西呂梁,湖南張家界、邵陽,遼寧瀋陽、撫順,福建寧德也不例外。

作為一方主政者,被問及轄區突出環境問題時,接受中國環境報專訪的10位地市級黨政“一把手”回答起來條理都很清晰,而且也很坦率。

綜合來看,9市存在的突出環境問題,涉及污染防治工作推進滯後、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相關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等,不一而足。

這些問題存在時間長,影響範圍廣,涉及主體多,需要投入大,解決難度大,群眾反映強烈,自然也成為中央環保督察的關注重點。

在市委書記潘朝暉看來,安徽蕪湖最突出的環境問題在於水:一是“喝水”,水源地保護的問題;二是“污水”,黑臭水體整治任務重。

“繞不過去、躲不過去、拖不過去。”潘朝暉説,問題不暴露,是解決不掉的,要把問題亮在百姓面前,亮在督察組面前。

在市委書記李正印看來,山西呂梁最突出的環境問題在於大氣,兩年內因大氣污染問題被環境保護部約談兩次。

李正印説,呂梁産業結構重,污染排放大;城鎮化水準低,城中村、城邊村散煤採暖面積大;“小散亂污”企業環保意識不強,逃避監管。

……

抽絲剝繭,追蹤覓源。導致這些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的原因,既有歷史的,也有現實的,既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

對此,接受中國環境報專訪的“一把手”都談到了主觀原因,主要是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環保責任認識不到位、重視不到位、履行不到位。

在福建寧德市市長郭錫文看來,除了客觀原因,有些問題反映出一些地方對“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的認識還有些模糊,部門之間對環保工作任務不太明確,職責邊界不夠清晰,職責履行沒有全面到位。

在湖南邵陽市委書記龔文密看來,一些幹部發展理念落後,有些地方和部門還沒有真正地履行好本單位的職責,不同程度上存在監管不力、執法不嚴的現象。

在湖南張家界市委書記虢正貴看來,環境問題的存在,既有客觀原因,又有主觀原因,但最主要的是主觀原因,是黨委、政府的責任。部分歷史問題,也是由於職能部門長期不重視、不及時作為造成的。

他們對於問題産生原因的這一分析,在此次中央環保督察期間得到了驗證。

數據顯示,僅在第三批中央環保督察進駐期間,7省(市)就約談6079人,問責4018人,其中黨政領導幹部佔了相當大的比例。

的確,對於一些突出環境問題,過去有些地方不捨得投入,有些領導下不了決心,能放就放,能緩就緩,能拖就拖。結果,小問題成了大問題。

對此,邵陽市委書記龔文密深有體會,他説,過去,對於環境問題,一些地方黨委政府抱著拖一拖、放一放的思想,可能就先放到那裏了。

他告訴記者,中央環保督察組下沉後,通過“督黨委”“督政府”,環保壓力層層傳導。現在,大家形成了共識,環境問題早晚必須解決,久拖不決後遺症更大,與其等人拿板子敲著你做,不如自己主動早點做。

輿論注意到,在中央環保督察推動下,很多問題短時間內得到了解決,也説明雖有客觀困難,但只要真正重視,問題並不是解決不了。

談及黨政同責,他們直言須強化

“黨政同責”是中央關於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重大決策部署,其落實情況也是中央環保督察重點關注的核心內容之一。

10位黨政“一把手”接受中國環境報專訪時,無一例外地談到了黨政同責。概括來説,他們認為,落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就要敢於壓擔子,善於抓統籌,勇於亮底線。

敢於壓擔子——他們認為,既要給相關部門壓擔子,更要敢於給自己壓擔子,要將環保職責“記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

善於抓統籌——他們認為,既要統籌好各部門的職責,更要統籌好發展與保護的關係,“齊抓共管、同管同抓、長效推進”。

勇於亮底線——他們認為,要堅決把突出問題一個個整治到位,堅決捍衛環境生命線,“直面問題、狠下決心、用足氣力”。

一般來講,凡是規定“黨政同責”的工作,都是重大事項,都是 “一把手”工程。

環境保護尤其如此,需要“關鍵部門”齊抓共管,需要“關鍵環節”協同統籌,很多時候需要“關鍵少數”直接推動。

“關鍵部門”要敢擔當——接受中國環境報專訪的黨政“一把手”認為,必須形成各相關部門齊抓共管的局面。

張家界市委書記虢正貴告訴記者,如果每個職能部門都把環境保護作為第一位責任切實履行到位,很多問題就不會出現。

時任貴陽市委書記陳剛告訴記者,長期以來,環境保護工作被當作環保部門一家的事情。明確“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就是要轉變環境保護工作由環保部門一家單打獨鬥的局面。

瀋陽市長姜有為告訴記者,這次環保督察使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肩上的責任重大,必須全面落實好“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的要求,切實做到抓業務必須抓環保、抓生産必須抓環保、抓行業必須抓環保。

“關鍵環節”要真重視——接受中國環境報專訪的黨政“一把手”認為,管決策、定方向的必須抓環保。

“抓環保工作是黨委的義務所在、職責所繫,主體責任意識一刻不能放鬆。”銅陵市委書記李猛告訴記者,必須記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

“對環保工作,要黨政同管、同抓、同責。”撫順市委書記高宏彬告訴記者,各級地方黨委和政府在環境保護管理或監督方面,都承擔責任。既要擼起袖子加油幹,也要一任接著一任持續抓。

“工作一起推進、問題一起面對、責任一起承擔、失職一起追責。” 張家界市委書記虢正貴認為,黨委、政府所負環保職責雖然各有側重,但必須同心同力。

“關鍵少數”要親自抓——接受中國環境報專訪的黨政“一把手”認為,必要時“一把手”要直接推動解決問題。

在蕪湖市委書記潘朝暉看來,作為黨委“一把手”,要擔負好“一把手”的領導責任,思想上要重視到位,規劃上要擺到位,組織保障要做到位,重點工作要抓到位,帶有全局性的共性的問題,要親自抓。

在寧德市市長郭錫文看來,作為市長,他是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的第一責任人,必須始終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全市工作的突出位置,親自研究、親自部署、親自推進,層層傳導壓力。

在呂梁市委書記李正印看來,“一把手”重視,親自過問,是最好的壓力傳導,必要時要親自推動解決問題。

談及接受督察,他們感言是機遇

面對中央環保督察,地市級黨委書記、市長在深感壓力的同時,也體會到了環保督察是機遇。他們説,把握得好,能夠助推解決突出問題,能夠提升發展理念,能夠助推轉型升級。

因事而謀,化解突出矛盾——

4月25號,安徽蕪湖第二水源地上游不足150米處的中石化油碼頭終於被貼上了封條。蕪湖市委書記潘朝暉深有感慨:“如果沒有環境保護部掛牌督辦和這次中央環保督察的壓力,問題不可能解決得這麼快。”

5月12日,中央環保督察組深入古田縣實地察看石板材整治情況,縣裏抓住這一契機,兩天內與166家企業全部簽訂關停退出補償協議。寧德市市長郭錫文告訴記者,這次督察聲勢大、要求高,對解決一些長期沒有解決好的環境問題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

“這個督察機制就是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是幫助我們改進和完善工作的。”銅陵市委書記李猛過去做過紀律監察工作,他感覺中央環保督察和中央巡視有相同之處,一個是督察自然生態環境,一個是督察政治生態環境,都是幫助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全面加強和改進工作。

應勢而動,提升執政理念——

瀋陽市市長姜有為説,通過接受中央環保督察,能夠督促各級幹部更加深刻地反思政績觀、發展觀方面的問題,也能夠促進其更加自覺、堅定地貫徹新發展理念,在加快推進瀋陽新一輪振興中,不斷創新發展模式、路徑和方法,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張家界市委書記虢正貴認為,中央環保督察組下到鄉鎮農村等環境保護的最基層、最前沿,用實際行動帶動引領了幹部群眾環保意識、環保責任大提升、大飛躍。各級各部門真正把環境保護工作變成自己的分內事、“責任田”,主動參與、緊密配合、相互補臺。

順勢而為,轉變發展方式——

寧德市市長郭錫文表示,借這次督察的東風,地方黨委政府和部門環保理念得到強化,這對選擇什麼樣的發展方式、産業結構進行什麼樣的調整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使各級領導對如何加快産業結合調整、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打造生態保護綠色發展高地有了更加明確的目標和方向。

“中央督察對我們促進經濟轉型、推動綠色發展是一次重大校航和有力鞭策。” 邵陽市長劉事青説,按照從嚴的要求落實環保法律法規,大力淘汰落後産能,可能會暫時影響一點GDP,但由此帶來的卻是環境品質的改善,與其長痛不如陣痛,寧要品質不要數量。

“這次環保督察重點關注了我市能源結構和産業結構相關情況,政府部門充分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和原因。”撫順市委書記高宏彬告訴記者,接受中央環保督察增強了企業的環境保護意識,倒逼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去産能,鼓勵更多企業走上技術創新的道路。

(岳躍國 劉曉星 原二軍 霍桃 童克難 謝佳瀝 張蕊共同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