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
基礎設施是“一帶一路”建設最重要的公共産品
中國目前的城鎮化主要是由特大城市、大城市等幾級城市構成。在2025年前,中國將有15個人口達到2500萬的城市,22個人口達到1000萬的城市,23個人口達到500萬以上的城市。根據“十三五”規劃,中國有19個城市群。其中,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是未來三個最重要的方向。
到2030年前,中國在城市居住的人口將會超過10億。按照目前的發展速度,從1950年到2050年,亞洲城鎮化的進程相比歐洲、北美來看是比較落後的,這也是我們的經濟潛力所在。歐洲(主要指西歐)2050年將達到73%的城鎮化水準,亞洲2050年前將是47%,非洲將是40%。由此也可以看出,亞非的城鎮化潛力非常大。
從區域建設角度來講,過去大概15年左右,我們在東亞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是城鎮化進程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基礎設施建設裏主要是電力、道路、通訊、水和鐵路。這些投資按國家來分,80%左右的基礎設施投資是在中國,這也是中國發展起來的重要原因。
未來隨著人口的上升,基礎設施投資也會越來越多。2050年之前,世界上城市人口居住最多的是亞洲,非洲居於第二,歐洲和北美分別是第三、第四。越來越多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就越來越需要基礎設施建設。在過去差不多十年左右,到2020年,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每年的增長幅度都特別大。以鐵路來計算,過去十年我們差不多增長了一倍,以高鐵來計算,差不多翻兩番。機場建設過去十年我們增加了62%。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鎮化建設在整個過程中呈現了整體吻合的態勢。
“一帶一路”建設給國際上提供的最重要的公共産品就是基礎設施,其他我們能夠給海外提供的東西,目前遠沒有基礎設施這麼多,比如金融,人民幣國際化率4%左右,美元的國際化率61%。貿易暢通方面,去年4萬億美元的貿易總量,我們的出口量是2.7萬億,進口只有1.3萬億。而我們的基礎設施建設優勢是很明顯的。到2030年前,道路、公路、水資源和通信設施,以及我們的電力資源,這幾大塊是未來基礎設施建設相當大的一部分。
再來看每人平均這塊。有人認為,從每人平均角度説,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市場已經飽和,我覺得未必。如果按照2012年的水準計算,按照每一千平方公里的道路計算,中國的水準只有德國的大概四分之一左右,鐵路方面我們的潛力更大。我們現在還要大建高鐵,也是這個道理。機場方面,我們的差距更大,德國每百萬平方公里機場數有900個左右,中國每百萬平方公里是47個機場。所以,國內的基建市場還遠遠沒有飽和。
“一帶一路”未來的市場在哪?這不能一概而論。按照鐵路、公路、水資源、通訊、電力、綜合性的基建來講,各個地方也是不一樣的。比如中東缺水,所以他們水資源的基礎設施建得非常好。再比如在中東,尤其像沙特這種國家,他們的電力建得非常不錯。但是在非洲,通訊就很差,電力相對也比較差。亞洲的水利設施基建相對比較好,亞洲除中國之外其他地方的通訊就很差。
從這個角度講,中國在未來的“一帶一路”中優勢非常明顯。
第一,第一大優勢是我們的政治體制。“一帶一路”和過去的中國企業走出去有什麼區別?最大的區別是政府先做好了宏觀指引,然後企業走出去。過去是企業盲目走出去。現在政府呼籲企業不只要到西方國家,還要到“一帶一路”國家。更重要的是,“一帶一路”是把一個有為政府和一個有效市場以及一個需要發展的企業結合起來。這也只有中國的政治體制能夠做得到。第二,財政優勢。十年、二十年期的長期的財政耐力,也是我們的優勢。第三,以高鐵技術為代表的基建優勢。第四,勞工優勢。從全世界的熟練工人,工程師這塊來看,中國還是有優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