佈局"一帶一路"國內節點城市助力小企業"走出去"

發佈時間: 2017-05-22 11:22:12 | 來源: 經濟參考報 | 作者: 李東紅 湯玲玲 等 | 責任編輯: 劉芳奇

關鍵詞: 節點,城市佈局,走出去,一帶一路,國內投資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至今已有兩年多時間,在中央政府與18個省份的大力推動下,少數中國大型企業已邁開“走出去”的步伐。事實上,“一帶一路”的建設,既包括走出國門,在海外進行投資合作建設,也包括在國內相關省區及城市開展的自主與合作建設。

國內,“一帶一路”輻射18個省份,連接包括西寧、重慶、成都等在內的8個內陸節點城市和上海、天津、寧波等15個港口節點城市。相比于大企業,在節點城市進行戰略性佈局與發展,更有利於降低投資風險,為小企業“走出去”贏得更多機遇。

“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為我國企業“走出去”創造出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子似乎已經邁開。但實際上,潛藏的投資風險也使得多數企業仍處於靜觀默察狀態。投資風險過高、企業實力有限是造成這種困局的兩大主因。

由於“一帶一路”輻射國家多為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的共性特徵是經濟發展水準落後和國際信用級別低下,部分地區時有政治局面混亂的情況。根據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2015年第三季度相關國家的出口風險指數(ERI)和信用評級,絲路途經國中僅英國與印度的信用水準被評為A級。沿線國家的投資環境不理想,加大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風險。

除此之外,境外投資需要企業不僅具備支援企業運營的融資能力、資源配置能力和先進的管理能力等,還需要具備外交溝通能力、當地文化適應能力以及對當地法律政策的把握能力,任何一種能力的缺失都會降低企業走出去的意願。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多數中小企業傾向於採取“抱團出海”模式,以分攤風險,增加綜合實力。因而,諸多原因造成最終僅小部分企業得以實現“走出去”戰略。

那麼,小微企業如何更好地對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通過節點城市的戰略佈局恰好能夠緩解以上兩個難題,即企業走出去前對國內的“一帶一路”節點城市進行戰略佈局,未來等待出去機遇。

首先,國內節點城市建設使企業無須面臨政治風險。當主要的投資風險消除後,企業投資的主動性和成功率便會提高。從與地方組織合作角度來看,地方政府多是“樂於”主動對接,並制定了相應扶持政策,鼓勵企業進入。因此,企業能夠享受來自中央與地方的雙重優惠政策。其次,在國內,企業面臨相似的制度體系,對項目審批程式和對應的責任部門更為清楚,能夠加快企業工作效率。對於其他社會組織,例如工會、NGO和媒體等,企業大多有著豐富的交往經驗。此外,從融資與風險保障角度來看,由於境外投資風險高,融資機構會設置更高的借貸標準和利率,保險機構也會收取更高的保費,這無疑增加了企業融資約束與投資成本。相反,在國內投資,企業可提高對風險的控制力,進而降低融資成本與約束,增加投資成功率。

實力是決定企業能否成功“走出去”的主要因素。企業若沒有成熟的國內業務和強大的資源配置能力與國際比較優勢為海外發展作支撐,“走出去”就會猶如曇花一現般短暫。而建設國內節點城市正是企業夯實“走出去”根基的良好契機,企業可以通過節點城市佈局佔領優勢地理位置,建立一套自己的內部體系,通過實踐與總結加強企業資源調動與配置的能力,打造企業自己的高配置效率産業鏈,修煉提高自身綜合實力,為“走出去”積蓄能量。

長遠看,中國企業走出去成為必然趨勢。國內節點城市的佈局與國外的建設並不存在孰輕孰重,對經濟帶發展同樣重要。走出去前,企業可先佔據國內“一帶一路”主要節點城市,進行功能性佈局,加強“點”對“點”的建設,實現以節點城市為形式的國內經濟帶。佈局國內節點城市可以為企業推動內陸資源和國外基地的互聯互通以及未來對“走出去”戰略起到支撐作用。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全球産業研究院)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