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奇怪的現象打破了種植分佈規律——從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遠嫁”而來的鮮食糯玉米非但沒有落戶村莊,而是在越南的城市工業園區安了家。
“口感綿軟香糯、外觀籽粒飽滿、鮮食即時即用的好處備受當地城市青年的青睞。”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科研人員史亞興告訴科技日報記者。2016年,越南城市中的“京科糯2000”鮮玉米種植了100萬畝以上,佔越南糯玉米種植面積的50%以上。
在越南狹長的國土上,玉米的分佈貫穿南北村莊。降雨多、光照強、溫度適中和肥沃的土壤資源,使玉米從17世紀傳入越南就成為繼水稻之後的第二大經濟作物。
“糧種要遠播異國他鄉,既要對當地糧食安全沒有威脅,又得‘量身定做’以符合當地的真切需求。”史亞興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京科糯2000”除了在越南大面積推廣,還通過了南韓審定,成為我國第一個在國外審定的玉米品種。“鮮糯玉米現吃最好,不具備糧食長久儲備的功效。而南韓、越南等地又偏愛軟糯食品,符合當地百姓的剛需。”
糯玉米播種到國外,3名來自越南的技術人員也將在今年7月來到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參加短期的種植方法培訓。“合作不光是單向的技術輸出,”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院長李成貴看來,“一粒種子播撒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就像搭起了溝通的橋梁,將中國先進的農業技術和優良的種質資源擴大影響。”
當自己的良種播到海外,培育它的專家自是喜不自勝。在2013年,當好消息從5000公里外傳來,“京麥7號”在巴基斯坦得以推廣,並使當地收成提高1/3以上。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的小麥專家趙昌平興奮地説:“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大面積推廣、實現商業化的雜交小麥品種。”
趙昌平的雜交小麥不光在巴基斯坦進行大面積推廣,還在印度、孟加拉、斯里蘭卡等國試種取得成功。尤其是“京麥系列”雜交小麥,已經在巴基斯坦佈置示範點200多個,大面積生産平均可增産30%以上,以巴基斯坦為核心的國際雜交小麥試驗示範網路初步建成。
鮮糯玉米、小麥的海外行銷只是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一帶一路”建設中國際科技合作的一個縮影。李成貴介紹,除了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衝出國門,院裏研發的優質蔬菜品種也在國外展露風采,黃瓜種賣到俄羅斯、油菜籽銷到馬來西亞、西瓜種子受到埃及的追捧,還有一些蔬菜優質良種已經出口到美國、日本、印度、土耳其、印尼、肯亞等20個國家。
種子走出了國門,服務技術也沒落後。2004年以來,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的溫室控制器、灌溉智慧控制終端、精準農業遙感技術、農業專家系統開發平臺等技術産品輸出到以色列、加拿大、英國和越南等國家。從2010年開始,智慧農業國際學術會議每兩年舉辦一次,許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專家應邀參加學術會議。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黨委書記高華表示,作為首都農林科研院所,在支撐“一帶一路”農業發展方面要有更大的擔當。未來,將發揮自身農業科研優勢,整合資源,為“一帶一路”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