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左)在實驗室指導學生

蛋白結晶的過程充滿不確定性,需要溫度、濕度等一系列因素達到特定條件,施一回憶,常常是篩選了幾千次都無果而終,沮喪在所難免。不過,尋尋覓覓中峰迴路轉,顯微鏡下看到蛋白晶體閃爍出鑽石般光芒的剎那,一切的付出都變得值得。在最後關頭突然看見一顆漂漂亮亮的晶體很驚喜。蛋白晶體有塊狀的、菱形的,它有時候會是彩色,在顯微鏡下面能看到彩光。

説來雲淡風輕,甚至帶著些許喜悅,其實施一口中這些看似美麗的蛋白晶體,都來自那些凶險的病毒——H5N1、H7N9、埃博拉、寨卡……,這些讓普通人避之不及的名字,在他眼中,已早就是尋常對手。

32歲,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最年輕研究員之一,博士生導師……施一有著很多閃亮的名號,而面前的他,身材魁梧,小麥膚色,眼睛裏含著清澈的笑意,如同大學校園裏擦肩而過的籃球少年。他説,自己的研究主攻就是新發突發病毒,需要利用專業知識短時間內對病毒感染機制充分分析,並幫助臨床儘快研發出應對疫情方案。“我們做科研的,是要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研究新發、突發疫情,它肯定是屬於國家當前需要面對的傳染病疫情,屬於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面向的是一個什麼樣的一個群體,要肩負什麼樣的責任。當你了解了這一塊以後,你可能就會更有動力去做事情。”

新發突發病毒的研究,是防控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基礎。2013年,我國面臨H7N9禽流感疫情威脅,施一和團隊通過研究,發現了病毒變異的源頭——活禽市場,為禽流感防控提供了關鍵資訊。此外,他還和同事對疫情中的兩種代表毒株進行比較分析,第一時間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闡明病毒感染人的原理,引發英美等國同行的廣泛關注。近年來,施一運用結構生物學等技術,在流感、埃博拉和寨卡等病毒研究上均有突破。顯微鏡下,成為他迎戰疫情的無聲沙場;捍衛公共衛生安全,更是他義不容辭的擔當。

施一説,結合他們已有的一些經驗,對著一些實驗細節進行調整,必須得頂住壓力往前走,因為你是跟國際其他的頂尖團隊在競爭。

施一的研究專業屬於生物學範疇,支援他一路走來的是對專業的興趣和熱情。從幼年起,施一便喜歡閱讀科幻故事,故事中的新奇物種和超前想法讓他心醉神迷,也在他心中種下了研究生物學的種子。“人類自己本身是一個寶庫,值得我們去挖掘,研究生物學,研究生命現象,認知生命的本質,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個工作。”

2006年9月,施一如願進入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師從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開啟科研探索生涯。21歲到32歲,經歷了無數個實驗室中的不眠之夜,無數個從沮喪到驚喜的時刻,施一的青春時光一路飛奔向前。如今,施一已成為一支青年科研人員團隊的“少帥”。在繼續推進新發突發傳染病研究的基礎上,他又將科研設想投向了開發抗病毒藥物。

施一指出,整個世界是一個高度聯繫和交流的網路體系。這就要求我們對傳染病的防控關口要前移,要把它擴展到我們所能涉及的任何一個區域。

選擇科研,就選擇了堅守。施一的不少同學畢業後放棄科研、投身商海,物質生活優渥。對此,他卻並不羨慕。平日裏,施一最欣賞道家流派,《道德經》、《莊子》中的名句,談話時也是信手拈來。“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在科研的道路上,懷著赤子之心,淡泊做人,執著做事,施一正是這樣,書寫著青春的光彩。

施一説,踏踏實實做事,針對某一個領域的事情搞清楚了。不要急功近利,國家有這個需求的時候要勇於承擔,有擔當。做點有益於社會的事情,這樣的話會比較有成就感。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