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推動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

發佈時間: 2017-05-15 09:09:21 | 來源: 人民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劉芳奇

關鍵詞: 經濟全球化,發展,共同體意識,一帶一路,世界經濟

逆全球化的根本原因和誘發因素

記者:一段時間以來,一些西方國家以民粹主義、保護主義等形式出現的逆全球化思潮使經濟全球化上空籠罩著陰霾。這些國家出現逆全球化思潮的原因是什麼?

胡鞍鋼:衡量經濟全球化程度,有一個最具代表性的指標:世界進出口貿易額佔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回顧近30年的世界經濟增長,可以觀察到一個現象,以2008年為分水嶺,世界進出口貿易額佔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由升轉降,從1990年的31%上升至2008年的52%,而後降至2015年的45%,倒退回本世紀初的水準。這説明,逆全球化思潮出現的大背景是世界經濟處於下行期。面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國際貿易和投資低迷以及新世紀以來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的新形勢,長期以來支援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一些發達國家開始逐步築高貿易和投資壁壘,導致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橫生波折;其國內日益頻繁地出現民粹主義、孤立主義和保護主義現象,逆全球化思潮涌動。可以説,世界經濟低迷、發達國家發展停滯,是出現逆全球化思潮的根本原因。

同時也要看到,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促進了商品和資本流動、科技和文明進步、各國人民交往;另一方面,它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這些不足和問題,在世界經濟繁榮期被掩蓋,在世界經濟下行期則明顯地暴露出來,也在很大程度上誘發了今天逆全球化思潮的出現。主要的誘發因素有三個:

一是全球貧富差距拉大。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發展不平衡,自由貿易的果實大部分被發達國家和大型跨國公司所享有。同時,一些國家內部利益分配不均衡、貧富差距懸殊,中小企業和社會中下層人群在經濟全球化中獲得利益較少,從而出現了反分配不公和反財富鴻溝的逆全球化思潮。

二是失業問題凸顯。據國際勞工組織發佈的報告顯示,2017年全球失業人口將新增340萬人,總量超過2億人。在現有全球産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的分工佈局下,全球生産和外包體系已經建立,勞動密集型製造業主要分佈在廣大發展中國家。這導致歐、美、日等發達國家製造業部門的失業工人增加。這些失業工人反對貨物、人員、服務、資本自由流動,成為反全球化的主要群體。

三是發達國家自身發展出了問題。發達國家把自身發展遇到的債務危機、貧富差距懸殊、社會分裂等問題以及面臨的難民危機、恐怖襲擊等難題統統歸咎於經濟全球化,使得政治整體趨向保守、經濟整體趨於內向,進而成為逆全球化思潮的主要發源地,並波及世界。一些西方發達國家非但沒有對推動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起到引領作用,反而帶頭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殃及世界各國。全球治理面臨“領導力赤字”,誰來繼續推動新一輪經濟全球化成為焦點問題。

逆全球化會給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帶來不利衝擊

記者:無論是世界經濟低迷、增長動力匱乏,還是您剛才講到的經濟全球化進程存在的不足,都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那麼,逆全球化能夠解決這些問題嗎?會不會把事情弄得更糟?

胡鞍鋼:逆全球化是不符合歷史潮流的,不僅無助於問題的解決,而且會給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帶來不利衝擊。

在百餘年的世界現代經濟發展史中,先後出現三次經濟全球化,推動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工業革命,推動了世界貿易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推動了全球經濟快速增長。第一次經濟全球化發生在1870年至1913年。伴隨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經濟總量和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快速增長,世界鐵路長度從21萬公里延長到110萬公里,極大促進了國內與國際貿易。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斷了經濟全球化,之後又爆發了資本主義大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經濟遭到沉重打擊。第二次經濟全球化發生在1950年至1990年。二戰後東西方兩大陣營展開了兩大市場內部的跨國分工與合作,並在佈雷頓森林體系基礎上建立了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關貿總協定)、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一系列全球性機構,促進了世界經濟和貿易復蘇。1990年以來的第三次經濟全球化又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截至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伴隨第三次工業革命,廣大發展中國家越來越深入地參與到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跨國公司成為驅動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力量,世界經濟和貿易迅猛發展。2008年以後世界進入了第三次經濟全球化的第二階段。一方面,人類正迎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國際交流合作前景廣闊;另一方面,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出現了1950年以來的第一次逆全球化。

不難看出,歷史上每一次經濟全球化中斷或出現逆流,都會帶來經濟和民生的倒退。這一次也不會例外。這是因為,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産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國家人為製造出來的。它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逆歷史潮流而動,必然要受到規律的懲罰。當今世界經濟遲遲走不出困境的根源是結構性矛盾,表現為全球經濟增長的動力不足,舊動力日益減弱、新動力尚未形成;現行全球治理體系同深刻變化的世界經濟格局不相適應;全球發展失衡的狀況與世界大多數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不相匹配。採取逆全球化措施不可能解決這些結構性矛盾,只會嚴重破壞世界自由貿易和投資體系的正常運轉,侵蝕人類社會合作共贏的成果,給全球經濟增長帶來新的挑戰。習近平同志深刻指出:“保護主義政策如飲鴆止渴,看似短期內能緩解一國內部壓力,但從長期看將給自身和世界經濟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對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而言,逆全球化意味著雙輸或多輸,是短視的、得不償失的。

     1   2   3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