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南美實驗室助力研究空間天氣的全球變化規律

發佈時間: 2017-05-10 18:15:56 | 來源: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 中科院 | 責任編輯: 張昊

關鍵詞: 中科院,一帶一路,南美實驗室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中國科學院南美空間天氣實驗室/中國-巴西空間天氣聯合實驗室(以下簡稱“南美實驗室”)是中國科學院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貫徹落實“四個率先”行動計劃,在南美佈局的中國科學院海外科教基地之一,旨在利用中巴獨特的地域共軛互補優勢開展近地空間環境的聯合探測與研究,構建國際子午圈基本框架,成為我國在巴西開展科教活動的橋頭堡和中巴文化交流的橋梁。

空間科學已成為世界強國爭相研究的前沿和熱點學科,同時也是各國競相展示科技實力的舞臺,更是引領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驅動力,在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957年人造衛星上天,人類進入空間時代。人們開始認識到除了固體、海洋和大氣環境外,還存在與人類的生存發展息息相關的空間環境。在這個由太陽大氣、行星際、地球磁層、電離層和中高層大氣所組成的日地系統的空間環境中,常常出現給地面、空間技術系統的運作、可靠性以及人類健康和生命帶來嚴重危害的條件或狀態,人們把這種由太陽活動引起的高度動態的短時間尺度的條件變化,稱之為空間天氣。

空間天氣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前景。日地系統的空間環境是地面上無法模擬的天然實驗室,是自然科學原創性新發現的重要區域。同時它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活動場所,衛星、通信、導航、氣象、資源、海洋利用和減災防災等領域都因它而獲益;另一方面,太陽活動巨大能量和物質拋向地球,引起空間環境發生災害性變化,對高技術系統和國防安全構成越來越嚴重的威脅。正是由於人類社會面臨發展高科技以及國家安全的巨大需求,空間天氣研究20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迅速成為國際科技活動的熱點和重大前沿領域之一。

中國科學院南美空間天氣實驗室的建設可實現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處於共軛區域的地基空間天氣的聯合監測與研究,有助於了解空間天氣的區域性特徵及全球變化規律,具有鮮明的創新特色和重要的科學與應用價值。實驗室設在巴西國家空間研究院(INPE)總部,先期將建成聯合實驗室、南美數據中心和聖特瑪利亞野外臺站,佈局鐳射雷達、數字測高儀、電離層GPS-TEC以及磁通門磁力儀等監測設備開展聯合觀測。聯合實驗室于2014年8月揭牌成立,負責西半球子午鏈的聯合觀測和數據匯交,利用中巴地理位置在地球上正好處於共軛對稱的天然優勢,與子午工程臺站一起開展東西半球低緯地區近地空間環境的探測與研究,著重研究兩個地區近地空間環境的區域性差異及對空間天氣事件的響應過程的異同,認知災害性天氣事件在地球空間的因果鏈演化過程、赤道及低緯電離層特性、中高層大氣波動與下層大氣耦合過程等關鍵科學問題。

南美空間天氣實驗室是中國與巴西及其周邊國家空間環境地基探測與研究等相關資源共用的重要合作交流平臺,對於推動以我為主的空間科學重大國際合作計劃-國際空間天氣子午圈有重要意義;也是中國科學院海外科教基地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有效地發揮聯合人才培養橋頭堡的作用,並帶動中巴兩國文化與科技的廣泛交流。

未來,實驗室將與相關國家共建“中國科學院南美空間環境綜合探測研究平臺”,推進“中國-巴西空間天氣科學衛星”論證,推動以實驗室為合作基礎的大氣科學、遙感科學、空間碎片等領域拓展。

(《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