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斯里蘭卡位於印度洋東西交通的“十字路口”,是古代陸上“絲綢之路”南線與“海上絲綢之路”的交匯點,是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一環。中國和斯里蘭卡具有長期友好的合作關係,斯里蘭卡政府是第一個以官方聲明形式支援我國倡議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國家。”中國科學院中國-斯里蘭卡聯合科教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東曉研究員眼中的斯里蘭卡。
中國-斯里蘭卡聯合科教中心(簡稱“中-斯中心”)是為落實習近平主席 2014 年訪問斯里蘭卡期間白春禮院長與斯里蘭卡高教部長簽署的《中國科學院與斯里蘭卡高教部合作備忘錄》,也是為了落實 2015 年 3 月斯里蘭卡總統回訪中國期間中國科學院與斯里蘭卡供排水部簽署的合作協議。中心主任王東曉介紹:“中-斯科教中心”依託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整合了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大學等相關科研和教育機構,與斯里蘭卡高等教育部、供排水部及盧胡納大學等部門和科研機構合作共建,中心已成為兩國科教界全方位合作的重要平臺和樞紐。
中-斯中心的建設充分考慮了斯里蘭卡的國情。中心主任王東曉説:“與大多數“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一樣,斯里蘭卡的發展面臨著社會和經濟發展較為落後、自然災害頻發、科技人才匱乏、創新能力不足等挑戰,對華科技合作需求強烈。例如,斯里蘭卡地處南亞次大陸以南,西北隔保克海峽與印度相望,接近赤道,處於印度洋和太平洋暖流物質和能量交換強烈的地帶,是南亞季風活動最活躍的地區之一,海洋氣象災害頻仍。該國自身缺乏較成熟的季風氣候數值預報系統,使其在海洋氣象災害面前顯得非常脆弱,2004年的印度洋海嘯至今仍是斯里蘭卡人民心中揮之不去的噩夢。此外,斯里蘭卡人民長期以來受不明原因慢性腎病所困擾。該病是在斯里蘭卡中部旱區高發的慢性疾病,患者多達40萬人,佔地區總人口的15%、全國總人口的2%。患者多是30—60歲的男性,患病後逐漸失去勞動能力,治療費用成為患者家庭和地方衛生機構的沉重負擔。”
中心建成兩年多來,取得的工作進展得到了斯里蘭卡政府和民眾的高度認可: 建成走航式觀測和站位觀測相結合的立體網路 自2010 年起,南海海洋研究所開始執行東印度洋科學考察航次,已出色完成了 7 年的航次任務,累計航程419 天,航行 63 986 海裏,是我國在熱帶印度洋進行的覆蓋海域最廣、航程最長、調查內容最全面的海洋科學考察航次。從 2012 年開始在斯里蘭卡南部建設近岸海洋環境實時觀測網。目前已建成的線上觀測節點有:季風觀測站、海氣通量觀測塔、大氣採樣器。數據由中-斯雙方共用並實時傳回國內,為開展斯里蘭卡近岸海洋災害成因機制,氣象預報及印度洋的航海保障提供科教支援。
建立斯里蘭卡氣象預報系統並服務海洋漁業 斯里蘭卡海洋氣象災害時有發生,但其預報能力不足。根據斯里蘭卡的訴求,南海海洋研究所自主研發了“斯里蘭卡及周邊海域海洋氣象災害預報系統”,該系統成功預報了2016 年 5 月對斯里蘭卡造成重大災害損失的熱帶風暴的強度與運動軌跡,並向斯方發佈了預報資訊。該系統即將用於斯里蘭卡海洋漁業捕撈和防災減災。
推動中國-斯里蘭卡水技術研究與示範聯合中心建設 以斯里蘭卡不明原因慢性腎病(CKDu)地區的安全飲用水需求為切入點,依託斯里蘭卡供排水委員會和佩拉德尼亞大學,圍繞地下水源安全飲用水、雨水收集與利用、水資源管理規劃等領域,與斯共建“中國-斯里蘭卡水技術研究與示範聯合中心”。2016 年 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斯里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聯合聲明》發佈,中方承諾積極幫助斯方開展慢性腎病追因研究。
科教合作與人員培訓 依託中國科學院大學,從 2013 年開始培養斯里蘭卡研究生,從 2016 年開始每年招收 10 多名斯里蘭卡碩士生;依託東印度洋科考航次,為斯里蘭卡海軍和相關大學開展水文培訓,進行短期的近岸科學考察航次;在盧胡納大學建立氣象觀測站為斯方培養氣象觀測、儀器使用與維護等基礎性人才;依託中國科學院大學水與環境卓越中心,面向斯里蘭卡水務行業的科技與管理人才開展實用性短期培訓及課程教學,這標誌著中-斯科教合作已經獲得了斯方全方位的認可和支援。
支撐當地政府決策 中-斯中心先後在斯里蘭卡主辦“中斯季風氣候與環境變化研討會”“不明原因慢性腎病(CKDu)聯合研討會”,會議得到了中國駐斯使館和斯里蘭卡總統的大力支援和高度認可。雙方認為中-斯中心作為重要合作平臺,極大地促進了中-斯在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等方面的合作;圍繞 CKDu 預防、追因及控制展開討論,形成《CKDu 緩解行動計劃建議》,當面呈交斯總統。中-斯中心主任王東曉還受邀參加斯里蘭卡科技部舉辦的科技論壇,並擔任分會共同主席和分組討論專家,通過科學技術實現公平包容發展,推動斯里蘭卡高新技術産業發展。
(《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