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誓
有條漢子不認命
“祖祖輩輩都是這麼過來的,要有辦法早就有了,老天爺不長眼,咱們村就是沒水的命。”的確,草王壩沒水不是一天兩天。石漠化嚴重,全村灌溉和人畜飲水,要不靠山坡自滲水,要不守著一口望天井不分晝夜地排隊挑水,接一挑水往往需要等一個多小時,如果想要喝山谷小河裏的水,那麼上下山一趟就得4個多小時;沒有水,種水稻就是天方夜譚,地裏幾乎都是包谷、紅苕和洋芋;沒有白米飯吃,村裏人就只能將玉米碾碎上鍋蒸煮,俗稱包沙飯……人人叫苦不迭,可就是沒辦法,很多人乾脆認命。
但有條漢子不認命。
1935年出生於草王壩村的黃大發,自幼父母雙亡。四處流浪的他,吃的是百家飯,住的是滾草窩和包谷殼。23歲,黃大發光榮入黨,這一年,他被全村推選為大隊長。這一幹,就幹到了70歲。
“從我當大隊長開始,我就決心為村民幹三件事:引水、修路、通電。”正是意氣風發的年紀,黃大發撂下了“狠話”。聽説這個新上任的小夥子要引水,村裏人都覺得他一定是瘋了,無異於做白日夢。
可誰不渴望水?祖祖輩輩的草王壩人想水想得都要瘋了。即使覺得是白日夢,但大夥兒還是願意跟著這個年輕人一塊兒做。
辦法也不是沒有。草王壩西側有一條小河——螺螄水,這條小河沒流入草王壩村,而是流向了相距幾公里遠的野彪村,只要想辦法把野彪村的水引過來,問題就解決了。
説得倒是輕巧。草王壩村和野彪村之間儘管只相隔幾公里遠,但這幾公里並不是平坦大道,而是天路。螺螄水河谷縱深切割,兩岸的懸崖峭壁像一把鋒利的刀,割斷了草王壩村的引水路,也割斷了草王壩人喝水的夢。
那水,可望而不可即,草王壩人只能眼巴巴地看著金子般的水白白流走。
不如就劈山。所謂劈山,不是真的把山劈開,而是依山鑿渠,一條順著大山起起伏伏的救命渠。
半個世紀前的中國,在豫、晉、冀三省交界處,十萬林州開山者,歷時十年,絕壁鑿石,挖渠引水,一條紅旗渠插在了太行之巔。
同一時期,在黔北的莽莽深山裏,也有一位叫黃大發的年輕人,帶領草王壩村民立誓修渠,這條渠要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這是一條遵義的“紅旗渠”。
一群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淳樸農民,他們放下鋤頭,舉起錘子,離開貧瘠的土地,踏上懸崖和峭壁。
他們在鑿渠,他們要引水,他們想求生。可現實卻無比殘酷。
不懂技術,測量僅靠豎起竹竿,兩邊人用眼睛瞄;缺乏水泥,溝壁直接糊上黃泥巴作數;沒有工具,操起錘子鋼釬靠蠻力鑿;沒有導洪溝,溝渠不蓋板,洪水一來,本來脆弱的溝渠被衝得稀巴爛……
爛了重新修,還沒修好又爛了。修修補補十幾年,辦法想盡,可水就是進不來草王壩。全村人喝水的夢在這十幾年的時間裏被反覆拉扯,最終還是破滅了。
學藝
他還想與天再鬥一次
斗轉星移,歲月如梭。
草王壩村,還是那個貧窮、落後、愁苦的草王壩村。窮到有的人全家只有一條褲子穿,窮到村裏很多男人娶不上媳婦……
“好個草王壩,就是幹燒(指乾旱)大,姑娘個個往外嫁,40歲以上的單身漢一大把。”小小草王壩村,民謠可真不少,仔細一琢磨,個個因“窮”而起。
想想也是這個理,沒有水,沒有錢,沒有白米飯,哪能留得住人?哪富得起來?哪有姑娘願意嫁過來?多少次,黃大發徘徊在螺螄水旁,聽著“嘩嘩”流水聲,想著水過不來,飯吃不上,村裏的光棍一大把……
他何嘗不難過?他何嘗不想再修一次?他何嘗甘願就這樣聽從於命運的安排?
“黃書記,是大米飯好吃,還是你們草王壩的包沙飯好吃啊?”在一次全鄉大會聚餐時,幹部不經意間的一句戲謔,深深刺痛了他。當時的他坐立不安,蒼老的臉顯得尷尬,嘴裏的飯難以下咽,心裏酸楚得想哭,“聽了我很難受,我恨啊,可淚水只能往肚子裏掉。”
“沒有文化就沒有方向,光靠蠻幹,註定修不成功。”只有小學文化的黃大發,在第一次修渠失敗後痛心疾首,他暗自下決心:學技術。
壯志未酬誓不休。那些年來,黃大發四處求教,自學水利技術。一聽説哪有在建的水庫溝渠工程,他背著乾糧就匆匆上路。無論路途多麼遙遠,無論要翻幾座大山、要蹚幾條大河,他都徒步過去,一邊走、一邊看、一邊學。
只因為,還有一腔沸騰的血,還有一顆不甘的心,還有一個未圓的夢。
1989年,楓香區水利站迎來一位五旬老漢,54歲的黃大發申請跟班學習水利技術。看他年紀一大把,又是老先進,水利站給了他一個輔導員的身份。説是學習,其實就是在工地遞上傳下,給技術員打雜。
“印象中,他上課總是很積極,不懂就問,從不怕別人笑話。”時隔多年,當時一起在水利站學習的劉關剛對那個執著的五旬老漢記憶猶新。
“當時他甚至連20公分是什麼都不知道,也不明白水準儀上的正、負刻度代表什麼含義,整個白紙一張。”的確,黃大發鬧了很多笑話,但正如劉關剛所説的那樣,他不怕別人笑話。不識字,他就一個字一個字地臨摹;不懂測繪,他就纏著技術員就著圖紙講解;不會用工具,他就在一旁專心看別人怎麼用……捧著一顆心來,這位五旬老漢謙遜得像個小學生。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三年的時間,他從零起步、從頭開始,掌握了許多修渠的知識,知曉了什麼是分流渠、什麼是導洪溝,還學會了開鑿技術。
看上去,這位老人還想與天再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