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敗屢試仍然堅持“綠色生産”

杜富海是位“80後”新型農民,對農業和農村有著深厚的感情。他棄工從農、以農致富,是著名農業專家趙亞夫的弟子。

趙亞夫弟子眾多,但杜富海不可替代。

上週四我們採訪時,年過古稀的趙老特意陪同到場,而且“執意”要讓記者看看杜富海的草莓大棚。大棚裏,草莓像花盆一樣種在架子上,這就是趙亞夫推廣的高架種植法。“草莓在半空,人就不用彎腰打理了,勞動強度會下降很多,而且果子不接觸土壤也更乾淨。”

“這裡還有故事呢!”趙亞夫的話起了個頭,笑著望向了杜富海。心領神會的杜富海講起了自己種草莓的故事。

“2012年,在趙主任的鼓勵下,我開始嘗試種植有機草莓。”杜富海説,“草莓很嬌氣,容易生病。而有機種植不能打農藥,風險很大。”果然,第一年下來,“90%的苗都病死了,顆粒無收”。

“第一年不成功,有思想準備,也沒灰心。”但讓杜富海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年、第三年仍然不成功。“還沒到挂果時,苗子就開始枯萎、病死。”“這時候,有鄰居勸我偷偷打點農藥,好歹也能收點果子,減少損失。”但杜富海守住了“底線”,他説:“我是趙主任的徒弟,不能不聽趙主任的話,一定要堅持綠色生産。”

第四年,失敗還是如期而至。“這個時候我也動搖了。我給老婆説,沒臉見趙主任,乾脆出去打工算了。”最後,還是趙亞夫一番鼓勵的話留下了他。

屢敗屢試,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五季草莓生長過程中,雖然也有病蟲害,但畢竟控制住了。今年春節前開始挂果,現在仍在盛産期。“由於是有機種植,每公斤40元的價格還是供不應求。婦女節那天,一下子來了100多人,草莓都被採空了。”

採訪中,杜富海的電話不斷響起:有人預約賞桃花、採草莓……

看著杜富海忙碌地接電話,一旁的趙老微微抿著嘴,眼裏透著慈祥,欣慰之情溢於言表。

趕上了種田的“好時代”

年收入接近百萬,家裏新蓋一處房子,新添置了一輛二十幾萬的小轎車,在同村人的眼裏,杜富海是個成功的“80後”。

能夠成為別人眼中的成功人士,杜富海覺得除了自身努力,主要還是趕上了種田的“好時代”。

“種田最怕沒技術。我卻遇到了鎮江最好的農業專家趙亞夫,在他的帶領下,戴莊名氣越來越大,個人也跟著受益。”杜富海還説,老百姓日子普遍紅火起來,對農産品的要求也高了,樂意花高價買放心的農産品。我們種的有機大米、有機水蜜桃、有機草莓才能賣上好價錢。

當然,杜富海説的“好時代”還包括網際網路。他打開微信,裏面有六七個微商,就是這六七個微商,幫他能銷掉了80%的桃子和近一半的草莓。“看,這個微信名叫‘歡爺’的人,去年幫我賣了近千斤水蜜挑;還有這個叫‘夏朵’的人,在南京開了個服裝店,每年都要七八十箱水蜜桃送給客戶。”杜富海邊翻看微信邊感嘆:以前農民創業真難,既要種得好,還要能銷售。現在有了“網際網路+”,只要你種出來的東西好,他們會找到府,而且年年來,很穩定。

“老聽別人説‘網際網路+’,現在才真知道它的好處了。你看,我連他們的真名都不知道,很多時候他們從網上付賬,我找物流發貨,連面都不用見。”

網際網路還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解放了農民。用杜富海的話説,你只管把東西種好,種到全村全鎮全縣最好,乃至全市全省最好。當然還要誠信,不能摻假,不能缺斤少兩。“銷售的事,網際網路就幫你擺平了。”

綠色産品+網際網路,是杜家農産品銷售不愁的兩大原因,其中,最核心的還是綠色。“網際網路上賣的東西多了去了,人家為啥非要來‘+’你,當然是你的東西有特色、品質好,人家吃了還樂意再吃。”杜富海坦言沒有研究過“一號文件”,但他對綠色生産方式有著自己的獨到理解。

不僅僅杜富海鍾情于綠色種植。如今,綠色生産、有機栽培,已經成為戴莊的名片。

鎮江市勞模、戴莊村黨總支書記李家斌自豪地説,堅持10多年的有機種植,戴莊這個昔日落後的小山村已經變成了“白富美”。“我們有4000多畝土地連續8年沒有使用化肥,土壤有機質每年增加5%,指標絕對值超過了2,是鎮江地區有機質含量最高區域之一。”去年,南京師範大學生命工程學院在戴莊做了一項生態測試:戴莊稻田間已有127個生物物種,且80%都為益蟲,形成了閉合的食物鏈;而鄰村不搞有機種植,稻田中的物種只有二十幾個,且多為害蟲。

“有機種植這條路走對了。”李家斌説,一方面,環境得到了修復,青山綠黛、白鷺齊飛,戴莊處處是美景;另一方面,群眾富裕水準大幅提升,截至去年,戴莊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已經超過2.3萬元,在句容排名靠前,早已甩掉了貧困帽子。

習近平總書記説,“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來到杜富海的桃園,走進戴莊的田間地頭,我們就能真切感受到這句話的生動實踐。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