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嘍,鮮魚活蝦!”記者近日驅車來到江蘇省南通市海安縣雅周鎮東樓村通亞河畔時,只見身穿橘黃色馬甲的盧義道撐著小船邊打撈河面漂浮物,邊起獲頭一天下的魚蝦籠子。看到籠內魚蝦活蹦亂跳,水花四濺,老盧樂得眉開眼笑,水鄉的早晨也隨之“鮮活”起來。

  不遠處的岸邊,豎著一塊河道保潔公示牌,上面清晰地寫著盧義道的名字。

“通亞河過去是黑水溝,縣裏花了大力氣治理。如今河通了,水清了。我的任務就是保持這段河道的清潔。”57歲的盧義道是東樓村11組村民,以前家裏窮得叮噹響,兩年前他被鎮上雇為河道保潔員,負責約1公里長的河段保潔。每天,他工作3個小時左右,打撈河裏漂浮物等垃圾,每月能拿到1500多元工資。

“岸上拿工資,水裏還能撈‘外快’呢。”盧義道指著剛捕獲的魚蝦告訴記者,這些水鮮就是他的“外快”。原來,縣農業部門每年在治理好的河道裏投放魚苗蝦苗,它們既吃浮游生物當好“保潔員”,又能成為盤中美味。根據不同河道情況,鎮上允許保潔員捕撈魚蝦。

“都是純天然的野生鮮魚活蝦,可搶手啦!不少城裏人專門開車過來,就在河邊等,魚蝦一齣水就搶著買。”盧義道興奮地介紹説,他負責的60多畝水面裏,光賣魚賣蝦這一塊,一年就能賺幾萬塊錢。

“保潔員一般都是村裏的相對貧困戶,他們不僅拿工資,還從‘免費魚塘’捕魚增收。有的保潔員在責任河段捕河蝦,最多一天能賣500多元。不少困難戶甚至因此脫了貧。”雅周鎮整治辦主任周成文告訴記者,像盧義道這樣的保潔員,在鎮裏有120多名。

記者本以為河道保潔員“賺”得已夠多了,但沒想到,在十幾公里外的曲塘鎮,那裏的河道保潔員們還有另一份收入。

當天下午,記者來到曲塘鎮萬莊村,看到這裡的一條條小河裏大多種著一排綠油油的水芹菜。“沒想到過去的一條臭水溝,如今不僅治理好了,還給村民端上新飯碗。”65歲的薛傳春是萬莊村9組村民,也是小圩河8公里河道的保潔員。

村支書丁日宏告訴記者,通過縣裏招投標,一家浙江公司來到村裏搞水面種植,去年種了40多畝水芹菜,畝産高達4000公斤。每到採摘季節,附近村民就來當雇工。老薛空閒時也來採摘水芹,每天能賺100元左右。

“不僅他自己脫了貧,沿河村民也跟著沾光。” 丁日宏告訴記者,在政府出大頭放養魚苗的基礎上,老薛還發動沿河33戶村民湊份子“入股”,大家能分到不少鮮魚活蝦。萬莊村21組村民鄧一虎説,自己承包30畝水面,現在水清了、魚多了,收入至少是過去的3倍。

“就在幾年前,很多人不敢想現在這個‘水清民富’的樣子。”望著乾淨的河道和村民們的笑臉,作為“清水工程”總指揮的

南通

市副市長、海安縣委書記陸衛東介紹,地處裏下河地區的海安境內水網密布,前些年河道黑臭成為當地人心頭的痛。2014年起,海安打響“清水工程”攻堅戰。

“我們不是為了治理而治理,而是把‘清水工程’與‘富民工程’結合起來,在臭水溝裏趟出特色脫貧致富新路。”陸衛東説,少數困難群眾收入低,是海安全面奔小康的關鍵短腿。在推進“清水工程”過程中,能不能給困難群眾創造新飯碗?縣委、縣政府“計”上心來,推行“以河養河”長效管理機制,確保“一河一長、一河一員”。所需2000名河道保潔員,主要面向困難群眾招聘,統一由政府出資購買服務,採取市場化運作、行政化考核。

經過3年“全縣總動員”,海安10個區鎮全長3070公里的1751條等級河道、水面面積達14816畝的2581個溝塘全部整治到位。“池畔泉甘鷗自浴,洲邊亭圮鷺猶翔”的美麗景象重現海安。去年,全縣鞏固上年實施養殖河道1300條(段),新增養殖河道278條(段),投放魚苗277噸。令人頭疼的夏秋季秧花封河現象不見了,全縣減少打撈浮萍費1200多萬元,還給部分村民增加養魚收入1000多萬元,他們的口袋鼓了起來,做好河道保潔的積極性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