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遞中國價值
 

【網路媒體走轉改】探秘“大國工匠”古籍修復師(   / 9 )

發佈時間: 2017-02-14 22:48:20  |  來源: 四川日報  |  作者: 郝飛  |  責任編輯: 李福森
分享:

  將殘損書頁中的雜質剔除,才能保證修復後的古籍平展如初。

在四川西部文獻修復中心的一間辦公室裏,擺放著來自全國各地待修復的古籍文獻、拓片和字畫,桌面上擺滿了毛筆、板刷、錘子、鉛砣等工具。一群年輕的修復師,安靜地坐在自己的工作臺前,從事著古籍修復工作。

對普通人來説,破損嚴重,甚至粘連得無法翻開的珍貴古籍,經修復師的雙手重獲新生,是一項神秘而複雜的工作。數百年裏,書籍因受到蟲蛀、鼠嚙、霉蝕、酸化、磨損等損害,破損情況千差萬別。修復師不僅要具備化學、生物、書法、美術等方面知識,還需要在材料、筆跡等領域有一定研究。

28歲的萬小蘭恬淡沉穩,從事古籍修復近5年。她用鑷子小心翼翼地撥弄著案板上破損不堪的泛黃紙張,用薄如蟬翼的薄棉紙為古籍作“植皮手術”——這是一套破損比較嚴重的古籍,出版于清代的《潼川府志》。大量的蟲蛀破損,讓頁面成了一張張“紙網”,書頁之間還相互粘連,難以分開。修復工作需要先將單頁展開,再對頁面的蟲洞部分進行修補、壓平,直至裝訂成冊、恢復如初。説起來簡單的幾個步驟,卻需要修復師用科學有效的方式,並花費大量的精力去完成。

“一天只能修一兩頁。”萬小蘭取出一支糨糊裏泡著的毛筆,把補紙襯在破洞背面,再將多餘部分移去,“做這個工作就是需要安靜、細緻、有耐心,只有喜歡這一行才堅持得下來。”靜得下心,意味著她和同事們可能要花大半年的時間去修復它。

修復工作有幾十道工序,一步不到位,後面就會出問題。首先要用儀器對紙張進行無損檢測,確定其紙張性質、厚度、酸鹼度等基本數據,根據破損程度制訂完整的修復方案。然後將書小心拆開、逐頁清洗殺菌,再根據原書的紙張特性,找到與其匹配的修補原材料。接著進入修補階段,一般採取濕補、加固等技法,讓修補部分與原頁融為一體,補在蟲洞上的補紙,不能多也不能少,不能厚也不能薄,才能保證頁面厚度的均勻。直至最後的壓平、裝訂和復原。

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古籍修復師,並非易事。“這一行太需要積累經驗了,我從業5年,僅僅算是一個學徒。”萬小蘭感慨。想要掌握古籍修復技術,需要多年的工作積累。據統計,全國公立博物館、圖書館館藏古籍超過3000萬冊,其中有超過千萬冊殘破嚴重,亟待修復。而專業的古籍修復人員十分有限。西部文獻修復中心的負責人估計:“以現在的修復師數量,可能幾代人都修不完這麼多的書。”

古籍修復工作現在仍是冷門行業,修復師們頭上頂著“大國工匠”的光環,背後卻有很多的艱辛。古書拆裝過程中會遇到大量陳年的灰塵、蟲卵等,打噴嚏、犯鼻炎、過敏等現象時有發生;保持伏案姿勢一整天,幾乎所有的修復師都有頸椎和腰椎疾病。而古籍修復從業人員的待遇並不高,對年輕人缺乏吸引力。每年會有許多實習生來到中心實習,但實習結束,不少學生就離開這個行業,能夠留下來的,寥寥無幾,更多人把它當作副業或者興趣愛好。

“我們修復的不僅是書籍,更是對文化的傳承,希望有更多人能加入我們的行列。”萬小蘭説。

1   2   3   4   5   下一頁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