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首頁世相首頁

“大頭和尚”的啞劇人生1/ 18)

發佈時間: 2017-02-07 00:15:34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張培堅  |  責任編輯: 吳聞達
支援← →鍵翻頁

“咚鏘咚咚鏘,咚鏘咚咚鏘……”隨著喧鬧的鼓點,“小和尚”、“老和尚”、“剃頭匠”、“柳翠婆”依次登上舞臺,精彩的“大頭和尚”劇目吸引觀眾把舞臺圍地密不透風。誇張的肢體動作、詼諧有趣的劇情,觀眾不時被逗笑。舞臺邊,75歲的馬寶春手中鑼敲地更加起勁,似乎回到了自己的青春時光。

馬寶春是非遺項目“大頭和尚”的省級非遺傳承人。小時候每逢村裏有“大頭和尚”的演出,他就會擠進人群裏觀看,憨態可掬的人物形象深入他幼小的心靈。

“大頭和尚”俗稱“拋大頭”、“羅漢舞”,在馬寶春的家鄉海曙區集士港鎮翁家橋村已有一百七十餘年的歷史傳承,主要表現小和尚請剃頭匠給老和尚剃髮,碰到火神菩薩柳翠婆,老和尚和柳翠婆鬥法並將其丟進河裏的故事,是村民在農閒時節恭賀新禧、消災祈福的啞劇舞蹈。

1954年馬寶春讀小學時,“大頭和尚”民間藝人馮孝良看中了個頭不高、活潑好動的馬寶春,有意培養他做“小和尚”。雖然“小和尚”屬於跑龍套,但在戲裏要全程參與端茶倒水、又蹦又跳,加上帶著碩大的面具,一場戲下來往往是大汗淋漓。憑藉悟性和努力,一年後表現出色的馬寶春入選浙江省民間歌舞巡迴演出團,半年時間裏走遍了浙江。

巡迴演出結束後,馬寶春被劇團推薦給上海音樂學院讀書。因為家庭貧困,他不得不放棄這難得的機會,挑起養家糊口的擔子,做了一名郵遞員。閒暇時,馬寶春仍會和老搭檔們出去跳“大頭和尚”。

文革期間,“大頭和尚”演出暫時在舞臺上消失。1985年,浙江省文化廳派人發掘民間藝術,幾經週折找到馬寶春。馬寶春再次重返舞臺,“大頭和尚”迎來新的春天。

當年的“小和尚”如今年事已高,馬寶春再也跳不動了。作為“大頭和尚”的第八代傳承人,他將重心轉移到言傳身教帶徒弟上,如今在村裏已帶出七八個徒弟。他帶著“大頭和尚”第九代演員,活躍在田間村頭。在馬寶春心中,迫切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能加入“大頭和尚”劇團,將“大頭和尚”的文化和精神傳承下去。(文/攝 張培堅)

1   2   3   4   5   下一頁  


分享: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