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6月29日訊 今天下午1時,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主任王兆耀、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袁潔、中國航太員科研訓練中心主任陳善廣介紹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主任王兆耀回答記者問 中國網 董德

王兆耀表示,中國載人航太工程已經實施了20年,今年正好是整整20年。國家中央財政安排了390億元人民幣,這些經費主要用在技術研發、樣品研製、飛行産品的生産,試驗設施設備的建設以及大量的地面試驗和飛行試驗的消耗。通過10次飛行試驗,已經成功突破和掌握了載人航太的三大基本技術。一是載人天地往返,二是航太員空間出艙,三是交會對接技術(兩個飛行器在空間的交會對接)。我們建成了較為配套的載人航太研製生産試驗、測試發射、測量控制的體系,取得了900余項的國家級發明專利和科技進步成果,加強了國家航太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了我國航太産業的整體能力,帶動了相關的基礎科學、應用科學的研究。

王兆耀説,載人航太是當今世界高新技術的集中展示。對人類來講,這是探索未知、拓展認知、拓展生存空間,開發利用外層空間的需要。對我國來講,還有與大國地位相適應的需要。因此在政治、戰略、經濟、科技、人才培養、文化建設等方面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具體講一是戰略方面,載人航太工程是展現國家綜合國力的標誌性工程,事關國家的長遠發展和民族未來。對世界格局也會産生重要影響。鄧小平同志曾經説過,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做有重要影響力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載人航太對於一個國家、對於一個民族,特別是對於大國來説是不可或缺的。

二是從政治方面講,對於增強民族自豪感、凝聚力有著重要作用。每一次飛行試驗的成功,全國人民、全球華人無不歡欣鼓舞,無不為中國人躋身這一高科技領域感到高興。這種信心和力量是十分珍貴和寶貴的。

三是在科技方面,通過突破和掌握載人航太的一系列關鍵技術,提高了我國航太技術整體水準,有力推動了能源、資訊、控制等領域的發展,帶動了電子、材料、製造、化工、冶金、紡織多個行業的工藝創新和産業提升,形成了巨大的拉動和輻射效應。

四是經濟效益方面,載人航太的投入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是顯著的。據多家研究機構測算,載人航太的産出比是1:10到1:12。

五是人才培養方面,通過載人航太的實施為人才鍛鍊成長提供了難得機會,培養了一支規模較大、專業較全、結構合理的人才隊伍,保證了我國航太事業發展的需要,也為相關領域輸送了大批人才。

六是文化建設方面,載人航太蘊含的進取意識和探索精神,極大激發了廣大民眾特別是青少年熱愛科學、探索未知的熱情,這種精神文化財富同樣是非常寶貴和重要的。

王兆耀表示,載人航太工程是複雜的系統工程,這個工程的實施也使我國在大型現代化工程管理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至於説和民生的關係,成果的轉化。我想説1957年,當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時候,誰都想不到航太技術會和我們今天的生活産生如此大的影響和如此密切的關係。今天航太技術廣泛應用於廣播、電視、通信、氣象觀測、預報、衛星導航定位、地球環境監測、減災救災等方方面面。可以説和每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

就載人航太技術而言,根據有關資料的報道,國外已經在人類的健康,在對地觀測與災害應對、新材料研發方面已經有了卓有成效的應用。我國也有400余項的載人航太技術成果在轉化推廣應用。在科普教育、礦業安全、健康醫療等方面有了具體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