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更替,臺曆翻去最後一頁,新的一年已經開啟。2023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轉型後經濟恢復發展的一年。這一年,健康領域大事不斷,婦幼健康成為社會聚焦的重點。在政府層面,有關保護、促進婦女兒童健康的新政策不斷出臺,使國家醫療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廣大婦女和兒童的健康權利得到更多的保障。在社會層面,各地不斷拓展婦幼保健新思路,挖掘新辦法,在推進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的基礎上,與婦幼健康服務體系深度融合,守堅創新,切實解決了不少廣大婦女兒童面臨的實際困難。
1、兒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高發,“夜間門診”帶動醫療服務模式提升
進入冬季後,兒童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高發。流感病毒、肺炎支原體、腺病毒、鼻病毒等多種致病菌肆虐,多地兒童呼吸道疾病病例數量明顯增加,兒科醫院、兒科門診一度出現就診高峰。
為滿足廣大患兒就診需求,解決上班族、學生族等群體“8小時內”沒時間看病、不方便看病的難題,全國多地醫院推出夜間門診、午間門診、週末門診,延長服務時間,擴充住院床位,不斷優化掛號、檢查、繳費等就診流程,最大限度滿足患兒就醫需求。還有一些地方推行了一次掛號管三天、先診療後付費、床邊結算、醫保刷臉結算等,提高患者就醫效率和滿意度。國家衛健委也及時通過新聞發佈會普及呼吸道疾病防治知識,提示患兒居家護理要點等。這些舉措較好地緩解了集中就醫給患者帶來的不便和壓力,贏得了社會廣泛關注和好評。根據國家衛健委發佈的消息,近期,全國醫療機構門急診呼吸道疾病總診療量已呈下降趨勢。
點評:以夜間門診為代表的便民門診,是醫療機構改善患者就醫體驗的有益嘗試。民生無小事,細微見服務。2023年國家衛健委印發《改善就醫感受提升患者體驗主題活動方案(2023—2025年)》,要求各地總結和推廣在改善醫療服務過程中的好做法、好經驗,力爭用3年時間,將“以病人為中心”貫穿于醫療服務各環節,推動形成流程更科學、模式更連續、服務更高效、環境更舒適、態度更體貼的中國式現代化醫療服務模式。
2、流産後關愛項目十年,呵護女性生殖健康成為共識
2011年9月,由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中華醫學會計劃生育學分會、國家人口計生委科學技術研究所共同發起的“關愛至伊·流産後關愛(PAC)項目”啟動。該項目在全國範圍內推廣PAC優質服務示範門診,為流産後女性提供諮詢服務、促進落實避孕措施、保護流産後女性的生殖健康等工作,提供標準化的服務模式。
2023年4月,PAC項目舉行“十週年總結推進會”。據悉,PAC項目開展十年來,已在全國31個省(區、市)的1326家項目醫院設立PAC諮詢室。相關負責人表示,除了人流術後的避孕關愛,未來PAC項目還要擴大到更廣泛的女性人群,保護女性生殖健康,幫助國家生育政策更好地落實。
2018年8月,國家衛健委發佈了《人工流産後避孕服務規範》,重點關注流産後女性的健康需求。在該規範制定的過程中借鑒了PAC項目的經驗,這一舉措也充分肯定了項目在女性生殖健康領域發揮的積極作用。
點評:近年來,我國出生人口數量出現下滑,2022年出生人數更是跌破1000萬,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生育力的問題。PAC公益項目的標準化人工流産服務流程,不僅為流産後女性提供避孕知識、宣教和生殖健康諮詢,而且在精神上給予極大的鼓勵和安慰,幫她們度過流産所帶來的痛苦期。只有為育齡女性提供更加自主、多樣化的選擇,將生育力保護的關口前移,才有助於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有效降低女性重復流産率,呵護女性生殖健康,保護女性的生育力。
3、3個“歷史最低”,婦女兒童健康權益得到有效保障
國家衛健委婦幼健康司司長宋莉在2023年5月31日舉行新聞發佈會上介紹,2022年全國孕産婦死亡率下降至15.7/10萬、嬰兒死亡率下降至4.9‰、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下降至6.8‰,均降至歷史最低,婦女兒童健康權益得到有效保障。
宋莉説,國家衛健委將推動一系列婦幼健康行動計劃落地見效,包括開展母嬰安全行動提升計劃、健康兒童行動提升計劃和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升計劃;以著力消除影響婦女兒童健康的重大疾病的母嬰傳播為目標,實施消除艾滋病、梅毒、B型肝炎母嬰傳播阻斷行動計劃以及加速消除宮頸癌行動計劃;推進母乳餵養促進行動計劃和生殖健康促進行動計劃……
力爭到2030年我國孕産婦死亡率下降到12/10萬以下,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下降到6‰以下,使婦幼健康事業進一步得到高品質發展。
點評:世界衛生組織將每人平均預期壽命、嬰兒死亡率和孕産婦死亡率作為衡量一個國家人民健康水準的主要指標。3個“歷史最低”是對我國婦幼健康事業取得跨越式進展的最好寫照。推動一系列婦幼健康行動計劃落地見效,表明國家將在政策層面進一步推進婦幼健康服務能力和水準,不斷滿足民眾的新期待,使婦女兒童重點疾病防治取得新進展,婦女兒童健康水準得到新提升。
4、多地落實三級預防措施,加速推進消除宮頸癌行動計劃
2023年1月,國家衛健委、全國婦聯等10部門聯合印發《加速消除宮頸癌行動計劃(2022—2030年)》,要求進一步完善宮頸癌防治服務體系,提高綜合防治能力,構建社會支援環境,努力遏制宮頸癌發病率、死亡率上升趨勢。針對三級預防措施提出具體目標:到2025年,試點推廣適齡女孩HPV疫苗接種服務;適齡婦女宮頸癌篩查率達到50%;宮頸癌及癌前病變患者治療率達到90%。到2030年,持續推進適齡女孩HPV疫苗接種試點工作;適齡婦女宮頸癌篩查率達到70%;宮頸癌及癌前病變患者治療率達到90%。
目前,全國多地逐步推進適齡女性HPV疫苗普遍接種策略,已有內蒙古鄂爾多斯、山東濟南、福建廈門等多個城市啟動了HPV疫苗免費或補貼接種計劃。在江蘇省,繼南京、無錫、連雲港、揚州4市試點開展在校適齡女生HPV疫苗免費接種後,該省2023年又將適齡女生免費接種HPV疫苗納入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截至2023年10月底,該省已為33.15萬名初中一年級女生免費接種HPV疫苗,目標人群覆蓋率達到80%以上。
點評:在我國,HPV疫苗尚未納入國家免疫規劃疫苗,按照自願自費原則接種。儘管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HPV疫苗免費接種試點,但總體而言,接種率仍處於起步階段。將這一預防接種策略更好更快地推進,需要加大人群健康教育宣傳力度,提升適齡女孩HPV疫苗接種意願;同時,也需加大多部門協作,探索多種渠道支援,推動更多地區將宮頸癌篩查納入民生保障大事實事。
5、近視低齡化問題凸顯,政策引導成為防控主線
當前,我國兒童青少年近視呈早發、高發態勢。國家衛健委調查顯示,2022年全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3.6%,其中6歲兒童為14.5%,小學生為36%,初中生為71.6%,高中生為81%。近視已經成為影響兒童健康和全面發展的突出問題。
2023年7月,國家衛健委發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核心知識十條》,並決定在全國範圍內持續開展以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健康促進活動為主線的“啟明行動”。國家衛健委將指導開展社會宣傳和健康教育,重點普及預防近視科學知識,引導兒童家長樹立近視防控意識,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加強戶外活動,養成愛眼護眼健康行為習慣。同時要求醫療機構開展兒童眼病篩查、視力檢查、健康指導等兒童眼保健服務,推動眼保健和視力檢查諮詢指導服務進社區、進家庭。力爭到2025年,實現1~6歲兒童每年眼保健和視力檢查覆蓋率達到90%以上;提升兒童青少年眼健康整體水準;提高有效屈光不正矯正覆蓋率;逐步減少因高度近視導致的視覺損傷人數。
點評:“金眼,銀牙,鑽石身高”被戲稱為養娃“敗家三件套”。其實,“近視低齡化”早已不是新鮮話題。現在的中小學生用眼負荷大、缺乏戶外活動、睡眠不足、用眼習慣不良是普遍現象,這些都是導致兒童青少年近視的重要誘因。特別是在網路時代,孩子們的學習方式、消費習慣、娛樂渠道、社會交際等行為模式都已發生改變。只有將焦點前移,實行防治並重方能取得預期效果。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也應該與時俱進。
6、建立健全服務體系,加強學生心理健康上升為國家戰略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在2022年對全國24758名中小學生的調查中發現,焦慮和抑鬱是我國青少年最為突出的兩大情緒健康問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一項研究顯示,在參與調查的3萬多名青少年中,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鬱風險。
近年來,我國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總體不容樂觀,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和精神疾病、情緒障礙發病率持續上升,中小學生抑鬱、焦慮等心理問題頻發,成為影響兒童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問題。
2023年4月,教育部、國家衛健委等17個部門聯合印發了《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標誌著我國把加強學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為一項國家戰略。
目前,我國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體系逐步健全,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社會動員、科普宣傳、篩查評估等活動正在陸續展開,全社會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認知逐步提高。隨著心理服務網路在不斷完善,心理服務體系試點工作也取得了積極進展,能夠提供更多個性化的心理支援,以幫助學生獲得高品質的心理健康服務。各級教育部門也在推進心理健康工作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大量紮實有效的工作。
點評:學生心理健康一直是社會各界十分關注的問題。心理健康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對孩子們的學習和成長産生著重大影響。近年來,我國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取得了長足發展,但仍然面臨著一些困難與挑戰。目前,人們對於心理健康的教育認知主要集中在預防精神障礙、應對心理危機和調節情緒等方面。然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僅關注已經出現心理問題的部分學生,也不能只關注如何解決問題,更要關注如何避免問題的發生,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建立心理問題的預防體系。
7、出生缺陷防控持續加強,提高生育全程服務品質
《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終期統計監測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嚴重致殘的出生缺陷發生率為10.4/1萬。2023年3月,國家衛健委印發《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升計劃(2023—2027年)》,提出完善出生缺陷防治網路,顯著提升出生缺陷綜合防治能力的工作目標,並於2023年11月啟動全國地中海貧血防控協作網,推動建立預防、篩查、診斷、治療、患者健康管理全流程服務模式。
由於出生缺陷病種多、病因複雜,已知病種超過8000種,因此在覆蓋廣度上必須逐漸擴大,從聚焦常見病種向兼顧罕見病種過渡。針對先天性心臟病、先天性聽力障礙、唐氏綜合徵、地中海貧血等常見病種,我國已逐步形成相對成熟的干預策略。在此基礎上,出生缺陷防治視野正拓展至罕見病病種。
近十年來,我國持續加強出生缺陷防治,新生兒疾病篩查中心已達到259家,所有區縣均設置新生兒遺傳代謝病篩查採血機構。産前篩查機構為4850家,較2015年新增3689家,區縣覆蓋率58.6%。産前診斷機構為527家,較2015年新增239家,300萬人口以上地市覆蓋率90%。
目前,我國26個省份已建立省級出生缺陷防治管理中心,27個省設置省級産前診斷中心,婚前保健機構、孕前優生健康檢查機構分別達到3380家、3933家,基本實現縣級區域全覆蓋。
點評:兒童健康領域正在完成從“保生存”向“促發展”的轉變,這就要求保障和維護兒童健康權益不能止步于出生缺陷防治,更需要豐富服務內涵,不斷提高生育全程服務品質。當前我國出生缺陷防控服務還存在一些短板,一方面服務資源不充分、不平衡問題仍然突出;另一方面,防治服務品質還有待改善。特別是我國高齡産婦佔比逐年增加,心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患病群體逐漸年輕化趨勢明顯,都會增加出生缺陷等不良妊娠結局發生風險。因此我國出生缺陷防控工作也面臨著諸多挑戰。
8、優化托育服務,生育支援政策體系得以完善
0~3歲是兒童早期發展的重要階段。來自國家衛健委的數據顯示,我國3歲以下嬰幼兒數量超過3200萬,其中1/3有比較強烈的托育服務需求。近年來,我國嬰幼兒照護領域的政策法規和標準規範逐步建立和完善,為新時代托育服務發展奠定良好開局。
2023年5月召開的二十屆中央財經會議強調,要建立健全生育支援政策體系,大力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顯著減輕家庭生育養育教育負擔。對此,我國持續加大各級財政保障力度,充分調動社會力量,發展社區托育、單位托育、幼兒園托班、家庭托育等多種嬰幼兒照護服務模式,第一批遴選出的全國嬰幼兒照護服務示範城市的有益經驗得以推廣。2023年10月,國家衛健委等多部門聯合印發《關於促進醫療衛生機構支援托育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將托育機構作為簽約對象,簽訂服務協議,開展嬰幼兒健康管理服務。此後,國家衛健委等5部門又發佈《家庭托育點管理辦法(試行)》文件,促進托育服務行業良性發展。
點評:0~3歲嬰幼兒照護托育服務是否完善,是檢驗生育友好型社會的重要一環。以構建生育保障體系、育兒家庭友好政策應對低生育率趨勢,需要政府建立誠信和規則,公益組織、僱主和家庭多方參與,通過將家庭化和去家庭化的政策相結合,提供可負擔的、可及的、優質可靠的、包容性的托育服務,以滿足不同層次家庭的特殊托育服務需求,切實減輕家庭生育、養育、教育負擔。
9、醫美行業迎來最強監管,讓醫美回歸醫療本質
從2015年到2020年,全國消協組織收到的醫美行業投訴從483件增長到7233件,5年間投訴量增長近14倍。虛假宣傳、非法行醫是涉訴醫美機構的兩大突出問題,這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患者在醫美手術失敗後,維權艱難。
2023年5月,市場監管總局、公安部、國家衛健委等11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醫療美容行業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市場監管部門做好經營主體登記管理服務,依法履行“雙告知”職責;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要進一步細化審批標準、完善審批流程、把好行業準入關口、做好合規機構和人員公開公示;生活美容行業主管部門要加強對相關行業協會指導,倡導生活美容機構張貼“不得提供醫療美容服務”警示語。
這些年,醫療美容行業快速發展,在更好地滿足人們對美的追求的同時,非法行醫、假貨頻現、虛假宣傳、價格欺詐等問題也逐步暴露。加強行業監管,將推動解決人民群眾反映集中的醫療美容行業的突出問題,為推動醫療美容行業高品質發展提供新的制度支撐。
點評:醫美屬於醫療行為,存在醫療風險。綜合多個醫美事故的相關報道可見,有些機構為了商業變現快,抬高術後效果、過度包裝和宣傳自己,用不正當手段進行虛假宣傳、特意為求美者製造“容貌焦慮”,這些問題在現實中並不鮮見。
女性是醫療美容的主要人群,一旦遇到不良機構,造成的危害都是不可逆的。這對女性消費者身心健康造成的傷害也並非通過事後補救就可以復原。只有市場監管真正到位,才能將危險牢牢拒之門外。讓醫美真正回歸醫療本質,才是對用戶最好的保護。
新年伊始,萬象更新。我們希望有更多更好的制度來維護婦女兒童健康權益,讓這一特殊群體中的每一個人都能擁有溫暖的生命呵護。道雖長,行則將至;行不輟,未來可期。我們期待著新的一年能夠繼續書寫婦幼健康的新華章。(王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