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靜物,墻面是緘默的。但是,在中國教育的發源地——濟寧,只有你認真聆聽,有許許多多學校的許許多多的墻面,似乎都在説著話——應用各自的語言,傾訴各自的心聲,説著各自的話題。
濟寧市普育回民小學校園內,就有這樣一面説話的墻。
我作為一名文化教育記者,因為工作關係,經常光顧該校,便有幸能夠聽到它的訴説、它的聲音。
這是文化的聲音。在普育回民小學的圍墻下,校長沙軍給記者介紹,當下學校的墻面,主要是北東西三面,長度共246米,“物盡其材”利用,“量體裁衣”製作,形成了一面“文化墻”,分“運河文化”、“越河文化”、“民俗文化”、“校史文化”等版塊,共141幅照片和圖畫,直觀真實、生動鮮活地展現了自元代以來濟寧運河、越河的興衰變遷和學校發展的歷史。
這是教育的聲音。學校把創建文化墻當做教職員工提升文化素質和教育能力的一件大事。老師們利用課餘時間請教專家,查閱資料,調查走訪,大面積收集文化資料,夯實了打造文化墻的堅實基礎。從而讓矗立的文化墻,成為一座流動的“博物館”,一座袖珍的“資料庫”。老師們根據文化墻的內容,創設開發新課程,講授濟寧地域文化、紅色歷史、運河史、越河史、濟寧民俗史,以增強師生們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這是歷史的聲音。濟寧素稱“東魯之大郡,水陸之要衝”,有“運河之都”、“江北小蘇州”之美譽,在璀璨的運河文化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普育回民小學坐落在古運河濟寧段(越河北岸),地處回漢交融商賈雲集的越河北路,始建於1938年,是一所區屬中心小學。 1939年黨在學校成立了濟寧市的第一個支部——城關第一支部,從而成為當時我地下黨活動的據點,是一所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民族小學。文化墻正是發掘古運河、越河和學校文化基因而建,對弘揚文化,開創新風新貌,具有獨特重要的意義。
這時未來的聲音。同學們清晰地了解到濟寧城區從古至今的歷史沿革和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翻天覆地巨大變化。一張張老照片,是歷史、建築、民俗、藝術,是歷史課、語文課、思政課、藝術課的生動教材,也有社團活動的絕佳基地。文化墻建好之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一批又一批校外的專家、學者、文化愛好者學習參觀。他們駐足流連,深情凝視,無不被一幅幅珍貴的畫面驚嘆,“狹小”、“跼踀”的空間,居然有著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
筆者到過國內外的一些名校,專門去聆聽他們各自的墻語——在北大我聽到了: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在清華我聽到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在復旦大學我聽到了: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在中國人民大學我聽到了:實事求是;在南開大學我聽到了:允公允能,日新月異;在哥倫比亞大學我聽了:借汝之光,得見光明;在哈佛大學我聽到了:真理;在麻省理工我聽到了:手腦並用,創造世界;在山東新英才我聽到了:表裏光明,知行合一;在濟寧高職校我聽到了:讓學生站在教育正中央;而在普育回民小學我聽到了:讓每一個學生體驗成長的快樂,讓每個教師享受教育的幸福,讓每一個家庭收穫教育的成果。
尋著這種聲音而來,我看到了一幕幕生動的教育教育畫面,正在在這面墻下精彩演繹。近年來,該校構建了普育文化建設框架,設計一系列普育文化標誌符號;聘請多名省內外知名書法家書寫校名、三風一訓;帶領全體教師大練基本功,每人每天書寫一句古詩粉筆字,張榜展示,教師書寫水準提高突飛猛進;邀請書法家進校園,聘請了中國硬筆書法協會副主席曹樹佳進行硬筆書法講座,聘請著名書法家呂建德先生給學生上書法課,讓書法藝術融入校園;邀請張作昌、何代新、寧青、馬彪等文化名家或文化工作者講中西文化發展史和運河文化;為喬羽舉辦95大壽網上文藝節目;開啟了教學改革序幕,請彭興奎教授講座聽課,進行語文教學改革指導;與濟南歷下區盛景小學、南池小學、埝口小學、安居二中進行語文教學改革交流,赴微山夏鎮一中西校學習交流單元備課;創辦了書法、查拳、魯班工坊、刺繡等20多個社團,培養學生興趣,發展特長;設計了學校圖書室、閱覽室,投入3萬多本圖書入班級,進行圖書漂流,增加學生的閱讀量;與區婦聯、越河街道、亞龍書城聯合打造“閱未來”名師公益課堂,每月一期,讓老師給孩子們講書,督促教師大量閱讀;與濟寧一中附屬小學、附屬中學、喬羽藝術館聯合舉辦“慶國慶、頌祖國”師生詩文朗誦比賽;進行師生養成教育培訓,抓習慣養成,營造文明高雅的學習氛圍……筆者還發現,在普育回民小學的迎門壁上,鐫刻著該校的校魂:“普育群英,薈萃回漢”,八個虬勁有力的大字,由呂建德先生書寫。毫無疑問,學校的“用精神文化引領學校發展”,讓“學校精神”點燃優質教育的火把,就是最為有效的聚魂凝魂強魂壯魂之策,而在當下,普育回民小學開展的一系列務實創新的教育工作,則是學校聚魂凝魂強魂壯魂之行。
普育小學的“墻面語言”述説的,正是該校的“校園故事”。
【作者簡介】
劉利民,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濟寧市第二批文化名家,山東省家庭文化研究會特聘專家,孔子獎章教育獎專家委員會特聘專家,濟寧市散文學會常務副會長,《濟寧日報》原教科文部主編、“劉利民訪名校”欄目主筆/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