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傳承戲曲文脈,深耕藝術研究,助力全國文化中心建設

發佈時間:2024-12-26 11:08:08 丨 來源:北京日報 丨 責任編輯:


2024年歲末,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北京市藝術研究所承辦了“‘同心築夢,京韻流芳’——京津冀戲曲教學成果展演暨京津冀藝術職業教育協同發展研討會”,探討和謀劃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快特色發展,構建高品質教育體系,助力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強國建設;與北京京劇院聯合舉辦“京劇梅派藝術傳承發展研討會”,探討梅派戲曲人才培養、傳承發展以及新時代京劇藝術的守正創新。

研究所在戲曲流派傳承、藝術史論研究等方面具有較為深厚的歷史積澱,早在1952年成立之初就明確了傳承戲曲文脈,深耕藝術研究的發展方向。進入新世紀,研究所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積極融入首都新發展格局,接續發力,為譜寫首都發展新篇章貢獻智慧和力量。

傳承戲曲藝術,賡續中華文脈

北京市藝術研究所成立於1952年,前身是北京市文化局戲曲編導委員會,1962年更名為北京市戲曲研究所,1989年更名為北京市藝術研究所,2006年併入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研究所曾經是全國戲曲傳承和研究的大本營,名家雲集,成果豐碩。荀慧生、馬少波、胡沙等曾擔任所長,帶領研究所從蒐集整理傳統戲曲劇本,總結著名演員的表演經驗開始,紮實、有序地推進戲曲藝術傳承發展。早期編輯出版的劇本集《京劇彙編》,共109集,收錄近500個傳統京劇劇目,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收錄劇目最多的京劇劇本集;記錄整理出版《徐蘭沅操琴生活》《學戲和演戲》《京劇花旦表演藝術》《裘盛戎與京劇花臉藝術》《小生舊聞錄》等一批京劇藝術名家的表演經驗,對流派的傳承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幾年,研究所又組織力量編寫《京劇傳統劇本彙編續編》,與原來的《京劇彙編》形成了雙璧,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研究所還組織了北京民歌、評劇、京劇等多項學術論壇研討活動,有序傳承戲曲文脈,在傳承與創新中為北京“演藝之都”建設增添了不可或缺的理論底色。

深耕藝術研究,講好中國故事

研究所歷時30年參與編撰了《中國民族民間十部文藝整合志書》(北京卷)中的七部。《中國民族民間十部文藝整合志書》被譽為“中國民間文藝的萬里長城”。“十部文藝整合志書”工程是一項具有前瞻性、搶救性的工程,出版《京劇劇目辭典》《京劇史研究》《徽班與京劇》《京劇流派藝術論》《清代內廷演劇始末考》《中國京劇史》《北京戲劇通史》《北京曲劇五十年》《清代戲曲發展史》《中國評劇發展史》等著作;近幾年,研究所與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戲曲學院等單位共同承擔《中國戲曲劇種全集·京劇》《中國戲曲劇種全集·北京曲劇》《新中國成立70週年中國戲曲史》(北京卷)等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的研究工作,鉤沉史料,深耕藝術史論,努力在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中有所創獲,為書寫北京歷史文化,講好北京故事、中國故事提供了重要範本。

研究所還承擔了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的《北京文化藝術年鑒》編纂工作,年鑒全面、系統記述上一年度北京地區文化藝術發展狀況,資訊密集,資料完整,目前已連續出版15卷。在年鑒基礎上撰寫出版的《北京志·文化藝術志》,反映了北京文化藝術領域發展變化的整體風貌,具有重要的存史、資政作用。

總結産業經驗,助力文旅融合

從2004年起,研究所主持的“文化産業案例分析”課題在北京市文化局獲得立項;截至2023年底,共完成40余個案例分析,並結集出版。該項目聚焦北京文化建設,跟蹤、掃描文化創意産業領域每年新出現的具有重要分析、研討價值的新現象、新業態、新模式,對舞臺演出、公共文化、網際網路+品牌等新興熱點進行關注,選取具有品牌效應的文化項目、文化企業、文化活動,探討這些典型的文化創意産業項目的生産、經營規律,總結其成功運作的經驗,分析其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體制、政策、市場環境等方面的制約因素,展望未來新的增長點和提升發展空間,從而為文化創意産業項目凝結模式經驗,為相關類似企業提供借鑒,為相關部門提供參考,助力首都文旅融合發展。文/北京市藝術研究所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