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越劇史詩劇《膽劍韆鞦》在全國開啟巡演。該劇圍繞“膽劍”二字展開,“膽”指的是春秋末年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勵精圖治、韜光養晦、以屈求伸;“劍”代的是千年鋒銳的越王劍,勇往直前、披荊斬棘、前仆後繼。全劇講述了范仲淹、謝道韞、姚啟聖、魯迅等越地千年風流人物的故事,視野遼闊,彰顯出的史詩氣質,給予觀眾耳目一新的震撼體驗。
《膽劍韆鞦》是地方戲曲突破傳統戲曲敘事結構的一次全新嘗試。傳統戲曲往往有一套範式,視野相對固定,一式一格,一戲一事、層層遞進,比如越劇名篇《打金枝》,小夫妻從心生嫌隙至重歸於好不過幾日,故事容量更大的《紅樓夢》也只是把單位由“日”換為“年”,始終沒有走出賈府與大觀園。而《膽劍韆鞦》把故事的時空軸線延長千年,編劇朱海以“膽劍”為主脈,串聯起各個獨立人物,使每一個劇中人都是這根主脈上長出的不同花朵,做到了各美其美卻又美美與共。
對該劇編劇來説,最難的是把波瀾壯闊的“韆鞦史”,一氣呵成地融進一部劇中。更何況滋養于江南靈秀之氣中的越劇氣質溫婉,發展至今剛逾百年,少有對宏大歷史的挖掘與刻畫。編劇將“膽劍”深植于稽山鑒水的文脈遺韻當中,從紹興這塊土地上的歷史人物中選出這一精神的代表者、踐行者與傳承者。在對戲劇人物的選擇上,能窺到主創者的良苦用心。
有的人物身上,直接體現了身處逆境、迎難而上的精神,如叛軍涌入會稽城,拒不投降的謝道韞;面對民族危亡,憤聲疾呼、甘灑熱血的魯迅、秋瑾。有的人物身上,間接體現了奮發圖強的精神,比如徐渭,這位青藤先生一生跌宕起伏,雖然未涉國恨家仇,但也體現出在逆境中奮起的不屈精神。有的英雄人物,如范仲淹,作為范蠡的後代,體現了文人士大夫的清白廉潔,他的風骨仍值得當下人學習。
在唱腔方面,傳統越劇以哀婉典雅的唱腔、格調清新的旋律著稱,與花前月下、才子佳人的浪漫故事相輔相成。但如果將其用於史詩劇,則缺乏一定的厚重感。面對如此宏大敘事,該劇作曲劉建寬大膽運用了聲樂演唱中最難的一種表現形式——咏嘆調。在保留越劇的精美的同時,該劇在曲式走向和對豐富音樂元素的運用上下足功夫,整體曲目設計呈現大歌劇風範。經典的十三種越劇唱腔中有十一種都被有機結合在劇情中。曲作者不僅根據不同時期的歷史背景做了專門的設計,還為特定角色做了定制的背景音樂,如徐渭的《丹青儷歌》情感飽滿、姚啟聖的《向海長歌》大氣宏闊、魯迅的《鑄劍壯歌》氣吞山河,再加上吳鳳花、張琳等越劇藝術家駕馭自如的演唱技巧,每一次人物的“咏嘆”,都成為整臺演出的亮點,一次次將現場氛圍推向高潮。
《膽劍韆鞦》在較為全面地傳承越劇藝術精髓、體現越劇藝術特色和韻味的同時,融合東西唱腔,成為戲曲推陳出新的典範。“膽”與“劍”不僅是越地文化的鮮明標誌,同樣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這種精神如同血脈一般,代代相傳,生生不息,它融合在戲曲的韻律與色彩中,讓觀眾産生深深共鳴。(作者:姚友超 文化和旅遊部藝術發展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