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深情演繹重塑經典的當代價值

發佈時間:2024-12-24 12:53:41 丨 來源:北京晚報 丨 責任編輯:


列夫·托爾斯泰的長篇小説《戰爭與和平》聞名世界,各國藝術家以各種形式對其的改編詮釋不勝枚舉,但首次以音樂劇承載這部鴻篇巨制的嘗試在中國落地。12月20日,國家大劇院首部原創音樂劇《戰爭與和平》在北京藝術中心首演,為觀眾與業界一連數月的好奇送上了期待已久的解答。

音樂劇《戰爭與和平》集結了作曲舒楠,編劇、作詞喻榮軍,俄羅斯導演阿麗娜·切維克領銜的國際一線主創團隊。在托爾斯泰百萬字原著的基礎上,喻榮軍以貼近當代觀眾審美習慣的視角切入劇本,大幅濃縮了故事劇情和出場人物,把厚重動蕩的壯闊史詩集中壓縮進安德烈、皮埃爾、娜塔莎等青年一代的人生遭際中,並把唱詞現代化、通俗化。舒楠以音符“翻譯”著喻榮軍的劇本以及一代人自年少時便對托爾斯泰懷有的深深敬意,為全劇譜寫了大量唱段——開場合唱“這是個什麼樣的世界”慨嘆戰爭迫近的緊張,諷刺貴族社會的奢靡,奠定了作品嚴肅思辨的底色。

安德烈的“犧牲”“我曾經憎惡的生活”、皮埃爾的“我是一個多餘的人”、海倫的“死亡與瘋狂”、娜塔莎的“你未曾離開”等多首風格各異的咏嘆調生動刻畫了戰亂中的眾生相,並深刻揭示戰爭給年輕人留下的蛻變與傷口。此外,上半場尾聲部分的合唱“大彗星”、下半場劇終部分的謝幕合唱“在一起”都是頗有記憶點的唱段,從天星搖墜的亂世悲歌,到主角集體穿越至現代世界的載歌載舞,兩個半場的鮮明對比,進一步凸顯了“戰爭與和平”這個永恒話題的當代意義。

曾執導俄語音樂劇口碑之作《安娜·卡列尼娜》的阿麗娜·切維克充分發揮音樂劇的優勢,以戰爭、和平兩種生活狀態穿插交織的編排,不斷強化作品的思想與美學基調。舞臺上那彎引人注目的、由多塊LED屏拼成的圓弧便是一個例證,在舞美設計維亞切斯拉伕·奧庫涅夫的解讀中,和平的寧靜短暫降臨時,圓弧可以隨影像變成華麗的宮殿穹頂、簡潔的花園涼亭,為人們遮風擋雨;戰爭襲來,刺目的紅光從破裂崩碎的圓弧中迸濺而出,恰如滿目瘡痍、生靈涂炭的現實。最終,幾瓣圓弧拼成“地球”,呼應原著小説標題中的俄語單詞“Mip”,即“世界”。聯繫到如今紛繁複雜的時代,這部作品所寄託的遠大壯闊的願景,的確讓人頗感動容。

然而,需要直面的是,作為一部剛剛首演的新作,音樂劇《戰爭與和平》尚缺一些圓融打磨的火候。比如,主創團隊懷抱著極力拉近宏大名著與當代觀眾距離的初衷,但過於直白重復的唱詞、大幅縮減到幾乎只剩感情糾葛的故事線,反而有一絲輕視觀眾理解能力之嫌,如何在美與通俗之間找到平衡點,是被不少首演觀眾提及的短板;另外,音樂劇以三個小時左右的時長囊括百科全書般的浩瀚原著,有時在人物的深度塑造上難免失于單薄。上半場,天真爛漫的娜塔莎玩具熊從不離手,這種近乎小朋友般幼嫩童稚的觀感,不僅讓成年演員的表演略顯尷尬,也讓娜塔莎後來的人物蛻變顯得相當突兀——要塑造一個角色的純真可愛,難道只有“扮嫩”一種方法可行?

此外,劇中穿插的分量不低的舞蹈,似乎也可以在完成度上再做精進,畢竟,經典的誕生始終離不開一次又一次的打磨。總之,無論從題材還是製作,音樂劇《戰爭與和平》均被寄託厚望,它的出發點、立意以及舞美呈現之壯觀都毋庸置疑,但要在眼下的市場環境中真正推出一部經得起多方位考驗的音樂劇佳作,答案或許並不像我們想像得那樣順遂和簡單。(高倩 記者方非攝)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