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封狼居胥》日前在上海宛平劇院小劇場上演。這出新編歷史劇留給觀眾的記憶點很多,無論是宏大敘事的故事結構、霍去病的英雄氣概,還是主演金喜全文武兼備的表演、熱烈的武戲段落、細膩的唱腔音樂、英雄燈光下的孤影、紗幕之上的小篆體文字、青銅器花紋和紅色紙鳶,抑或啟幕與落幕時琴簫和鳴的《關山月》等,皆令人印象深刻。
正如主創團隊的創作初衷那般,這齣戲是“小劇場的形式,大劇場的氣質”。從規模上來看,九十分鐘十場戲,故事劇情完整,敘事緊湊從容,主旨意蘊深厚,可以説從題材到立意都是以先鋒的小劇場理念創作的大作品。戲中依據小劇場強互動性的特徵設計的兩次“酒局”更是錦上添花。漢兵與匈奴兵戰前戰後的兩次對話,前者尺度拿捏到位,引得笑聲滿堂,在厚重的歷史話題中又不失活潑的演繹;後者則仿佛是大戰後一段另一視角的分鏡,讓觀眾陷入了對於戰爭的思考,揭示了劇本之外更深層次的含義。
從結構上來看,文戲與武戲並重,唱腔大氣酣暢,唸白韻味悠長,打鬥更是不遺餘力,在主角霍去病的形象塑造上尤為明顯。通過諸多元素的交融,憑藉金喜全葉派文武小生“四功五法”的深厚功底,使得馳騁疆場、意氣風發的少年將軍形象躍然眼前。由上海戲劇學院齊歡教授捉刀的唱腔既蒼勁雄渾,如音域寬廣、激昂挺拔的娃娃調;又兼細膩婉轉,特別是大戰後念及故人時所唱的反二黃慢板,集傳統性、創新性、可聽性于一體。傳統的京劇小生唱腔中反二黃唱腔比較罕見,這一段則是運用得宜、行腔熨帖,是唱腔音樂上成功探索的典範。“奔襲”一場成套的高撥子唱腔與大段武戲的交織穿插更是全劇的高潮所在。演員在有限的空間內將自己的看家本領盡數施展,寥寥數人便演出了千軍萬馬之勢,極大地拓展了小劇場演劇的可能性。
經驗豐富的主創團隊或許是本劇具有“大劇場氣質”的根本。由上海戲劇學院和上海京劇院的教授專家領銜,豪華的陣容本身就是劇目的一大亮點,然而新生代力量也不容小覷。在“演後談”環節,更展現了優秀團隊具有的凝聚力,和新生代每一個“自我”的思想深度:對話觀眾,謙遜求教,自我反思,不忘初心。何為“小劇場戲曲”?正值“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十週年之際,《封狼居胥》給予了這一問題新的詮釋:是守正賡續,是創新探索,是未來廣闊的創作空間和視角,更是傳統於時代潮流中新的呼喚。 (作者為青年劇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