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轉動人的水磨調,回蕩在古樸典雅的古戲樓雕梁畫棟間;杜麗娘與柳夢梅“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經典故事,讓有著六百多年曆史的“百戲之祖”崑曲在經歷三百多年歲月的“中國戲樓活化石”中再次煥發別樣光彩。本月16日、17日,北方崑曲劇院溯源故宮古籍經典、歷時兩年多傾心打造的宮廷風格崑曲《遊園·驚夢》在正乙祠戲樓首演,帶給觀眾穿越百年、情牽古今的非凡藝術享受。
深挖故宮博物院文獻
契合清代宮廷風格
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前門西河沿街220號的正乙祠古戲樓,始建於清康熙六年。由北方崑曲劇院名角邵天帥和青年演員王琛主演的這版宮廷風格崑曲《遊園·驚夢》深挖故宮博物院的古典文獻資料,從服飾的復原到唱詞的考據,都力求與清代宮廷的戲曲形態相契合。劇中服飾款式、色彩配搭、紋樣圖案,均取材于故宮所藏的明清服飾檔案,特意定制的“重工滿繡”服飾尤為引人注目。演員身上繡著纏枝蓮、折枝花的華美服飾紋樣,不僅是崑曲美學的象徵,也是文物活化的經典案例。
煙霧繚繞之中,戲樓如夢似幻,將觀眾引入湯顯祖筆下至情至性的《牡丹亭》中。整個演出巧妙發揮了正乙祠古戲樓的空間特色,將人世與仙境、現實與夢境,通過樓上樓下、臺上台下的多重空間佈局予以展現。杜麗娘在丫頭春香的陪伴下嫋嫋婷婷走下舞臺“遊園”,讓觀眾沉浸式感受如同身在姹紫嫣紅的花園當中;夢境與現實之間,杜麗娘與柳夢梅深情款款,彼此之間涌動著詩情愛意;二樓戲臺伸出一盞引魂燈,引領觀眾的視線穿越樓層,欣賞“胡判官”與“小鬼”淋漓盡致的表現;眾花神登場更是極具儀式感,美輪美奐,營造出姹紫嫣紅的夢境世界。
劇本重構傳統文本
服裝與道具極其精緻
據該劇導演張鵬介紹,正乙祠古戲樓宮廷風格版《遊園·驚夢》匯聚業界眾多頂尖主創,在傳統崑曲《牡丹亭》的基礎上進行了多方面的創新,不僅劇本在傳統文本基礎上進行了重構,專注于講述杜麗娘夢中的故事,所有臺詞均源自原著或湯顯祖原話,同時尋求當代表達,突出了杜麗娘對人生理想和愛情追求的歌頌,使主題更加深刻,並與現代觀眾産生共鳴。
在舞美佈局上,該劇充分利用正乙祠古戲樓的多層構造,通過舞臺調度,將演員、花神、天上、人間、地府等人物與時空區分,呈現出多維度的舞臺空間。在這方“活態文物”之中,舞臺不再是單一的表演空間,而成為古今對話的文化場域。
劇中精美的服裝特邀故宮學者、文物專家張銳結合文物研究進行設計,全部採用手繡真絲布料,歷時8個月在蘇州劇裝廠製作完成,體現了極高的工藝水準。不僅杜麗娘和柳夢梅的多款服裝華美講究,劇中12個月的花神、四季花神和閏月花神,均按照宮廷穿戴製作服裝。道具也極其精緻,如花神手中的法器均用玉石寶石製作,採用宮廷寶石花的非遺工藝,極為考究。
“文物+戲曲”
引發當代觀眾共鳴
這種既尊重傳統崑曲藝術精髓,又融入現代審美和當代表達的“文物+戲曲”活化方式,讓觀眾沉浸式感受到中華文明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有觀眾感嘆道:“有生之年一定要去正乙祠看出崑曲。在三百多年的雙層結構古戲樓裏看戲,舞臺效果實在是太美了,仙境也不過如此!尤其宮廷風格的《遊園·驚夢》,服裝道具都是從故宮復刻而來,真的被極致的中國古典美學震撼!”
明年2月15日至16日,《遊園·驚夢》還將登陸國家大劇院進行劇場版演出。(本報記者王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