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舞劇緣何頻頻“出圈”

發佈時間:2024-12-18 13:39:28 丨 來源:光明日報 丨 責任編輯:吳佳潼


《永不消逝的電波》《朱鹮》《只此青綠》《五星出東方》《咏春》……近幾年,舞臺藝術領域最具市場號召力且頻頻“出圈”的大都是舞劇作品。這些舞劇作品是如何做到叫好又叫座的?其他舞臺藝術可以從中借鑒哪些經驗?近日,在以“新時代新北京:北京文藝的精品追求”為主題的第二十屆北京文藝論壇上,“舞劇的成功之道”成為與會者熱議的話題。在與會者看來,鮮活的人物塑造、實打實的真功夫是舞劇贏得觀眾的重要原因。

“以前,我對舞劇的理解就是用肢體講故事,用身體表達情感,但觀眾看的不僅是故事和情感,更是人物。從這幾年比較成功的舞劇作品看,演員在塑造人物上都非常成功。”北方崑曲劇院國家一級演員魏春榮説。、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自2018年首演至今已演出600多場。該劇主演朱潔靜曾表示,在塑造“蘭芬”一角的過程中,她經歷了放下、回歸、打破、重塑四個階段,直至將舞蹈的美、形式的美置於人性的“真”之後,才讓人物真正落地,這是該劇讓許多觀眾潸然淚下的重要原因。

“不僅是主角,在一些配角身上,也能清晰地看到他們在塑造人物時生動細膩的表情變化。”魏春榮認為,這對於傳統戲曲等都有重要借鑒意義。

比如,傳統戲曲都是唱演並重,但近些年不少戲曲演員重視唱腔、唱功,卻忽視了表演,導致塑造人物的手段比較單一,舞臺上的人物形象不夠立體豐滿。魏春榮説,在戲曲作品創作中,創作者在設計出好聽唱腔的同時,還要設計出符合戲曲特點及現代觀眾審美的程式和服化道,以豐富塑造人物的手段,這樣才能讓角色立在舞臺上,進而吸引觀眾。

在舞蹈詩劇《只此青綠》中,有一個舞蹈動作火遍全網:舞蹈演員腰部向後傾斜90度,上半身幾乎與地面平行,網友將其命名為“青綠腰”。在北京電影學院導演係副教授黃盈看來,“青綠腰”這種絕活兒是《只此青綠》贏得觀眾的一大“秘密武器”。“舞劇演員要想吸引觀眾走進劇院,身上得有‘活兒’。”黃盈認為,這對於其他舞臺藝術領域的演員同樣適用,“舞臺表演,不是隨便背背臺詞,必須有真功夫”。

“任何藝術創作都必須尊重藝術規律,這是守正創新中‘正’的所在。”北京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原中國人民警察部隊政治工作部文工團藝術指導王寶社認為,近些年舞劇編導的創新始終沒有離開舞蹈本體,這推動舞劇取得了長足發展。他舉例説,戲劇是衝突的藝術,編劇選擇的題材必須有衝突性,要在矛盾衝突中表現人的生命價值、反映人性,要通過人與人的對話、衝突,將自然人物關係轉化為戲劇性人物關係。“希望理論評論界不僅僅關注那些成功舞劇作品的內容,更要從戲劇結構等角度評析作品,引領創作。”王寶社呼籲。

無論是《只此青綠》以畫入舞,將靜態的北宋名畫《千里江山圖》轉化為動態舞蹈表演,還是民族舞劇《紅樓夢》以清代古畫和戲曲服飾為靈感設計出十二金釵雲肩,都反映出大眾審美的新變化。

黃盈認為,當下的觀眾更加注重對美的追求與體驗。儘管與戲曲、話劇等舞臺藝術形式相比,舞劇所表達的內容更為抽象,但舞劇作品在舞臺上呈現的美感卻能毫無保留地傳遞給觀眾。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劉悅笛看來,舞劇為觀眾帶來的美的體驗,來自舞劇創作者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開掘。這幾年火出圈的舞劇作品,大都對中國傳統美學進行了視覺上的創新呈現,比如“青綠腰”用舞者身體模倣《千里江山圖》中的山形,體現出大寫意式的抒情、極簡主義的敘事、動靜結合的節奏與虛實相生的氣韻,這與中國古典美學相吻合。

黃盈提出,戲劇創作者要重視觀眾的審美需求,積極擁抱變化,善於用藝術的方式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比如,北京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為舞臺藝術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資源。我們要創作出優秀的北京題材舞臺藝術作品,就要發掘出北京歷史文化資源的藝術價值,就要培養用藝術將北京的歷史與當下聯繫起來的能力。

(本報記者李笑萌本報通訊員朱燕)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