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古風”歌曲成為流行音樂新潮流

發佈時間:2024-12-18 13:35:14 丨 來源:光明日報 丨 責任編輯:吳佳潼


《武家坡2021》《赤伶》等優秀“古風”作品的成功,顯然不是對傳統文化表面化的抓取,而是作者秉持著深入研究的態度,以一種長期紮根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深入學習並加以創新而所得的收穫。

創作具有中國風格的流行歌曲,一直是許多音樂人自發探索的方向。從《一無所有》到《黃土高坡》《信天遊》,這些將陜北民間曲調與搖滾相結合的“西北風”歌曲,在20世紀80年代傳唱一時;而90年代後期至新世紀初,《刀馬旦》《青花瓷》《花田錯》等一系列融合傳統文化元素與節奏布魯斯、嘻哈音樂的“中國風”歌曲,也贏得了年輕聽眾的熱烈追捧。近十年來,隨著大眾文化領域中“國潮”涌起,借助音樂流媒體和短視頻平臺的廣泛傳播,“古風”歌曲已成為流行音樂中的一股新潮流。

“古風”歌曲在內容上廣泛汲取傳統文化素材,進行倣古式、通俗化的表達;在形式上,則傾向於以流行的曲風為音樂基底,融入傳統音樂元素以凸顯其古典韻味。歌詞創作方面,有意突破口語白話的局限,加入詩詞、典故或古雅的語匯,營造出詩化的語感,為流行歌曲平添古意。同時,歌曲旋律多以傳統五聲音階為骨架,喜用古箏、竹笛、二胡等標誌性民族樂器作為音色點綴,這些音樂手法使得歌曲整體氛圍更具古韻。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古風”歌曲還通過借鑒古代經典作品,引入當下創作者的思考。例如,戴荃在歌曲《悟空》中,為這個人們熟悉但在某種程度上又被臉譜化的形象注入了當代情感表達,塑造出一個神通廣大,在壓力下隱忍、堅持並奮起的“新悟空”形象。這種具有時代感的闡釋,深深觸動了眾多聽眾,尤其是正在職場打拼的青年群體。

“古風”歌曲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作出了積極嘗試,並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然而,隨著古風佳作贏得越來越多聽眾的喜愛,一些網路音樂公司開始將大眾的審美需求視為商機,批量生産跟風之作。其中不乏粗製濫造、格調不高的作品,這對“古風”歌曲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模式化是這些“古風”歌曲創作中的一大突出問題。觀察網路流行的“古風”歌曲,不難發現它們在整體結構、編曲設計和旋律走向等方面存在諸多相似之處。以《牽絲戲》和《虞兮嘆》為例,將兩首歌的調性、速度稍作調整後,它們的主歌和副歌甚至可以互換重組,而聽起來並無違和感。這正是一些音樂公司試圖歸納出所謂的“爆款公式”來量産仿製品所造成的後果。

然而,那些真正獲得大眾認可的佳作之所以能脫穎而出,除了契合某些流行要素外,更重要的是其詞曲品質、作品立意和細節處理均有獨到之處。而這些也正是好歌難以量化、不易模倣的部分。例如歌曲《赤伶》,通過歌詞對舞臺和現實的蒙太奇式描寫,刻畫出伶人在山河破碎之際深明大義、“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氣節。尤其是副歌演唱中對“戲腔”的使用和間奏的崑曲唸白,既應和了歌中角色的伶人身份,又以聲音造型真切地呈現出人物形象,進一步加深了歌曲的感染力。戲曲元素的引入,在這首“古風”歌曲中成為點睛之筆。一方面是題材契合,“戲腔”恰如其分地參與了角色塑造;另一方面是韻味純正——擔綱戲曲唸白的是國家京劇院演員朱虹。

反觀那些被批量生産的所謂“古風”歌曲,同樣是運用戲腔,這些歌曲中的“戲腔”往往並非從傳統戲曲中認真學習借鑒的地道唱腔,而是創作者、演唱者憑著對戲曲藝術的粗淺認識模倣而來的一鱗半爪,或乾脆是憑想像捏造的腔調。這是因為用“戲腔”演唱副歌來製造記憶點的招數,特別符合短視頻傳播對“音樂切片”的要求。一時間,“戲腔”幾乎成了“古風”歌曲的標配。無論題材有無關聯,都硬要在本已蹩腳的文白混雜的歌詞上加點“戲腔”。與其説是營造古韻,倒不如説是製造噱頭。在某些歌曲中,為了最大化這種貌似古典、實則搞怪的腔調的聽覺刺激性,創作者甚至將“戲腔”演唱的副歌提前到歌曲開頭以先聲奪人。曾在網上風靡一時的某段舞蹈,其配樂的原曲中就有一段倣造的“戲腔”,這段音樂隨著流行的舞蹈片段在幾個月的時間裏幾乎蔓延了線上線下的每一處聽覺空間。這種著重感官刺激且傳播範圍廣、頻次高的“戲腔”如果繼續氾濫,可能會造成新一代聽眾對戲曲藝術的認知錯位和假性審美滿足,這樣不遵循創作原則製作出的“古風”歌曲看似火爆,其實十分不利於音樂創作發展,會造成大眾的審美疲勞,也違背了“古風”歌曲對傳統藝術的傳承。

那麼,“古風”歌曲創作如何跳出窠臼呢?從成功作品的經驗來看,深入研習優秀傳統文化、從中汲取養分作為創新的源泉是必經之途。如果《武家坡2021》只是對二次元歌曲的翻唱,那麼它必然不會獲得如此廣泛的聽眾群的青睞。李政寬(網名“龍猛寺寬度”)在二度創作中,從京劇《紅鬃烈馬》的故事和人物出發,用重新整合的“代言體”歌詞直抒薛平貴的愛妻深情。他以地道又優美平易的京劇韻白和唱腔設計進行演唱,將國粹內核嵌入流行曲體框架,發展出“京腔民謠”這種新的“古風”歌曲樣式。而電視劇《甄嬛傳》中的《鳳凰于飛》《紅顏劫》等歌曲,則將我國傳統的調式音階、旋律走向與西方音樂的調性佈局、和聲技法協調融合,再以流行風格演唱。演唱者劉歡的創作師古而不泥古、創新不離正宗,使“古風”歌曲同時煥發出深沉雋永的古典美和恢宏華麗的現代感。這些作品的成功,顯然不是對傳統文化表面化的抓取,而是作者秉持著深入研究的態度,以一種長期紮根傳統文化的精神,深入學習並加以創新而所得的收穫。李政寬自幼坐科打下紮實的戲曲功底,而今作為戲曲導演對京劇現代化發展有著持續思考;劉歡自20世紀90年代起就在一系列影視歌曲創作和演唱中不斷探索傳統文化的當代表達。他們的實踐為“古風”歌曲打開新局面提供了寶貴思路。

當我們把目光投向更廣闊的文化領域,不難發現如李子柒和國産遊戲《黑神話·悟空》等兼具社會影響力與市場號召力的“國潮”案例,其現象級的成功背後,都離不開對優秀傳統文化長期深入的學習鑽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內涵深廣,完全能為當代音樂提供取之不盡的創新靈感,也能為當今音樂人建立獨具中國風格的流行音樂流派輸送源源不斷的創作力量。“古風”歌曲本就是通過大眾喜聞樂見的流行音樂形式展現優秀傳統文化魅力、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現代化發展的一次創新嘗試。深入研習傳統文化,方能站穩“古風”歌曲創作的立足之本,不斷為其注入新的活力,使其能夠持續、高品質地發展下去。

《光明日報》(2024年12月18日16版)

作者:趙樸(杭州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